一、2025年上半年蜂业发展形势
2025年上半年,我省蜂群存养量有58万余群,其中西方蜜蜂49万余群,中华蜜蜂6万余群,熊蜂2.5万余群,占全国总养量的3.8%。全省现有养殖户6450多户,户均养殖规模约90群;养蜂合作社211个,蜂业企业100余家,省级蜂业协会1个,市级和县级蜂业协会35个。
养殖规模“稳中微增”。我省蜜蜂存养量、养蜂户数量、蜂企业数量等方面维持较小波动范围。省内生产优势区域的临沂、潍坊蜜蜂存养量超过10万群,泰安、济南蜜蜂存养量超过5万群。临沂、肥城蜂群同比分别增长3.5%、4.1%,增幅主要集中在50-150群规模的“家庭示范场”。
产量受气候因素牵制。省内蜂蜜总产量预估同比略减3%,主要因为4-5月大风、倒春寒导致洋槐、油菜流蜜量下降,部分地区洋槐蜜减产10%-15%;蜂王浆产量与去年持平,蜂花粉、蜂胶产量基本稳定。
蜂产品价格分化明显。洋槐蜂蜜因受大风等气候影响,产量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收购均价8500元/吨,与去年同期持平;荆条蜂蜜产量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收购均价7000元/吨,较去年同期下降15%;枣花蜂蜜受连年欠产影响,价格大幅上涨,收购均价为18000元/吨;蜂王浆收购价约为90-100元/kg,蜂胶收购价约为200-300元/kg,与去年同期保持平稳,高品质蜂胶因稀缺上涨10%。
不同养殖模式效益分化。因饲养技术、生产蜂产品类别不同,我省每箱蜜蜂利润在700-1200元,定地小群每箱蜂年净利润600-750元,转地规模群1000-1200元,部分地区授粉+产品“双业务”群可达2000元。
蜂授粉商业化提速。上半年全省示范推广蜂授粉面积1万亩以上,带动全省应用蜂授粉面积300万亩以上。临沂、日照等地授粉收费标准200-300元/亩,蜂群单季增收1000元以上。
二、2025年下半年产业形势展望
产品价格持续维稳。从生产端看,若7-9月无持续干旱,荆条、枣花、百花等秋蜜可望恢复性增产,预计全年蜂蜜产量有望同比持平或略增。从市场端看,中秋、国庆拉动内需,高端成熟蜜、功能性蜂蜜价格有望上涨10%-15%,传统低端蜜或继续承压。
消费市场分化明显。国内市场供需关系将呈现结构性调整,市场将加速分化,优质成熟蜜与普通蜂蜜的价格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在消费升级大趋势下,功能性蜂蜜、有机蜂蜜等高端产品需求会持续增长,而传统低端蜂蜜市场可能面临过剩压力。
销售进入精细化运营。我省蜂产品销售大多依赖传统渠道,销量占比50%以上,销售价格与采购价格较低,利润微薄。下一步,电商直播、私域会员等新兴渠道将成为新增长点,线上渗透率有望突破35%。
授粉经济增速发展。随着设施农业和林果业发展,需求增加,我省蜂授粉经济发展良好,如日照地区蜂群年授粉收入近500万元,蜂授粉为种植户增加效益达亿元以上。下半年,我省设施秋冬蔬菜、草莓、蓝莓授粉需求旺盛,预计全省可新增授粉面积20万亩,季节性增收2000万元以上。
三、产业发展建议
(一)构建现代种业体系。进一步加大蜜蜂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力度,建设区域性蜜蜂育种中心,深入实施蜂业质量提升行动,按照蜂场标准化、蜂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标准化要求,指导推动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标准化养蜂,持续提升全省养蜂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水平。
(二)推广“蜂授粉+”增收模式。持续深化蜜蜂授粉市场服务。大力宣传蜜蜂授粉对农作物增产和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推介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典型案例,勇于探索蜜蜂授粉商业化、产业化运营模式,引导养蜂协会、合作社规范开展授粉服务,倡导在优质农产品上应用蜜蜂授粉标识,实现蜂业、种植业发展融合共赢。
(三)探索创建区域公用品牌。制定高于国标的《山东成熟蜜团体标准》,推行区块链全程溯源。推动创建“鲁蜜”区域公用品牌,每年举办“鲁蜜文化节”,打造区域性“蜂业+旅游+康养”示范园区。
(四)稳步推进蜂产业链融合贯通发展。坚持以优良品种培育、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为关键着力点,着力提升蜂产品质量和品质,稳步推进基础固链、技术补链、优化延链、融合强链,加大三产融合力度,引导产业链条向休闲旅游、科普教育等下游延伸,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来源:山东省畜牧业监测预警专家组 主笔:吴洋 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