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届牛业大会听课笔记

2025-09-02
来源:


图片

8月29—30日,备受瞩目的第十八届(2025 年)牛业发展大会在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隆重召开。这场由中国畜牧业协会主办、创始于2006年的行业顶级盛会,已成为引领中国牛业发展方向的重要风向标。在当前肉牛产业面临转型阵痛的关键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牛业精英齐聚中原肉牛新兴产区,共商产业纾困与高质量发展大计。

图片

本届大会以“笃定信心稳生产 降本增效促消费 创新赋能谋发展”为主题,设置了牛业高质量发展成果发布与展示、牛业高质量发展报告会、好牛好肉产销对接及牛肉美食大赛、利辛肉牛全产业链参观考察等一系列活动。8 月 30 日牛业高质量发展“节本提质增效关键技术”专题报告会上,DDC技术服务部经理刘峰的专题分享《反刍动物采食调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备受关注。刘经理从动物采食调控系统机制、反刍动物应用实践及未来技术展望三个维度,结合详实实验数据,分享了 DDC 技术在精准营养调控方面的突破性进展,为解决养殖端饲料转化率低的行业痛点提供科技方案。

图片

在展示区域,DDC在 33-50 号展位展示了在反刍动物采食调控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味肽鲜。味肽鲜作为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是专注反刍养殖诱食增效的得力助手;鲜度达5 倍味精鲜度,可精准提鲜,大幅提升饲料适口性,让反刍动物抢着吃;同时,其富含天然呈味肽,能模拟肉鲜风味,激发动物采食本能,使它们主动进食更积极;能抑制饱腹信号,延长采食时间,显著提升采食量;搭配植物蛋白使用,可实现降本增效双管齐下,投入产出比超优,稳定保障养殖收益;味肽鲜以生物技术为核心,为反刍养殖打造 “采食+效益” 双升级方案,凭借实力帮助养殖户省成本、提收益,是养殖路上的省心拍档。

本届大会汇聚科研机构、养殖企业、屠宰加工及上下游配套企业的千余名代表,搭建起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的高端平台,共助中国牛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经会议组委授权,现分享由DDC李思勉、柳春胜、周斌现场整理的会议听课笔记完整版。

《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解读》

图片

左玲玲 全国畜牧总站 副站长

一、出台背景

新畜牧法修订出台,旨在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种业振兴行动启动。

二、主要依据

畜牧法第24条规定,从事种畜禽或商品代仔畜、雏禽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畜牧法第28条指出,农户用于自繁自养、少量剩余出售及互助配种的种畜禽,无需办理许可证。

畜牧法第26条表明,国家对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在统一信息平台办理,审批发放信息依法公开。

三、主要内容

许可范围:从事种畜禽或商品代仔畜禽生产经营的,需取得许可证。

核发权限:实行统一管理,地方农业农村部门分级负责。其中,家畜卵子、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和祖代以上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由省级农业农村部门核发,父母代种畜禽和商品代仔畜、雏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由县级以上地方农业农村部门核发。

许可条件:申请者须具备相应饲养规模、专业技术人员、设施设备等条件,从事遗传材料生产经营的,还需满足特定条件。

办理程序:明确了许可证申请、变更、重新申请及注销的条件和程序,申请、受理等在种业大数据平台办理。

许可管理:县级以上农业农村部门加强种畜禽生产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生产经营者应建立档案,并于每年 1 月 31 日前在种业大数据平台填报相关信息。

四、主要概念

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根据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应遵循公开、公平等原则。

生产经营:包括生产经营资料、对象及过程等相关内容。

种畜禽:指经过选育、具有种用价值、适于繁殖后代的畜禽及其卵子、精液、胚胎等。

种畜禽生产群:种畜禽养殖场内用于繁殖的群体,根据生产经营内容不同,具体所指不同。

五、种群规模标准

生产牛冷冻精液的合格种公牛不少于50头,生产牛胚胎、卵子的供体母牛不少于200头;育种场和繁育场的肉牛、兼用牛基础母牛100头以上。

六、遗传材料生产经营许可与监管

遗传材料生产经营须具备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等条件。

今年2月6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明确加强牛冷冻精液质量监管的6项措施。

《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形势和重点任务》

图片

关龙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畜牧处 处长

一、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生产能力提升:牛肉为仅次于猪肉、禽肉的第三大肉类,产量居世界第三,人均消费量7.6公斤。

规模养殖推进:2024年,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39.0%,较2005年提升23.8个百分点。

区域集中度高:养殖集中于草原牧区与粮食主产区,母牛繁育以草原牧区为主。

品种改良进展:构建种公牛站、核心育种场、商品繁育场(户)组成的良种繁育体系。

二、肉牛产业纾困措施与成效

主要困难:饲草不足、生产方式落后、良种化低、防疫负担重、屠宰加工滞后。

进口与经营压力:2013—2024年牛肉进口从29.4万吨增至287.4万吨(近9倍),占全球23%,成最大进口国;自给率从95.5%降至73.0%;2024年活牛价为近10年最低,全年亏损10个月,单头亏损1328元,65%以上养殖场户亏损,还存在稳产保供、金融及返贫隐患。

纾困举措:实施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牧区良种补贴、粮改饲);开展养殖业节粮行动(养殖提效:精准饲料配方与管理、适度规模养殖、添加剂创制;资源开源:建立饲料数据库、挖掘新资源、完善评审制度;结构优化:发展饲草产业、调优品种)。

阶段性成果:2025年上半年结束连续13个月亏损,4月扭亏,但产业仍受深度亏损影响,养殖场户资金紧张,上半年单头仍亏30元,牛价稳定上涨趋势未形成,再亏损风险存。

三、下一步重点任务

良种繁育:选育推广华西牛、中国西门塔尔牛等品种;开发地方特色品种实现优质优价;市场化推进专门化品种纯种繁育,提品质效率。

饲草供应:统筹粮草生产,按“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草则草”拓展生产空间。

疫病防控:落实畜间人兽共患病及布病防控方案,改善牧区防疫设施,支持兽医社会化服务。

屠宰升级:提升肉牛屠宰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政策保障:持续实施基础母牛扩群提质、粮改饲政策,稳产能降饲草成本,推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强化金融保险支持。

《肉牛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初探》

图片

李俊雅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副所长

一、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1.全球肉牛产业的生产格局

2024年全球牛肉生产量约为6139万吨。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欧洲的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大洋洲的澳大利亚;非洲的南非;亚洲的中国、印度等国家。

2.我国肉牛产业的生产与消费格局

牛肉市场呈刚性需求,需求缺口近300万。

3.牛肉主要进口国及进口量:

2024 年中国进口牛肉来源广泛共涉及 27 个国家。南美洲三国占据主导地位。巴西:134 万吨,占47%,阿根廷:59.5 万吨,乌拉圭:24.4 万吨。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国也在中国进口牛肉市场中占据一定。

4.我国肉牛存栏及分布

(1)脱贫攻坚一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

(2)已经形成中原、东北、西南、西北四大优势肉牛产区。呈现出逐步向东北,西北和西南优势区转移的趋势。

5.现阶段状况

消费缺口:一定时期内现实存在。

(1)主产、主消区之间的分离;

(2)2023年5月—2024年的断崖式下跌,2025年初以来的止跌回稳;

(3)活牛价格回升与牛肉价格上涨幅度不匹配一产业链与利益链不协调。

资源制约:养殖成本居高不下。

(1)进口牛肉未见放缓;

(2)消费结构多元化一生产群体结构有所变化,脂肪型牛肉有所增加;

(3)养殖者观望徘徊。

二、产业存在问题

1.产业基础薄弱,技术体系不强,生产效率低,竞争力差

(1)种:品种特性发掘及选育提高的久久为功机制、杂交生产体系的规划和利用、是否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和目标;

(2)料:饲料资源的制约、新资源挖掘、低成本日粮配制;

(3)病?

(4)加工及市场:符合中国消费市场的标准、面对产-消区域错位问题如何运牛、运肉?如何保鲜?

(5)标准体系建设:

对于牛肉产品的认识不足,牛肉的标准不能有效指导生产、市场和消费。

2.产业链不协调

(1)养殖周期长,整个肉牛产业的养殖、加工、销售、餐饮之间没有必然的利益联系;

(2)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利益分配不均衡;

(3)没有有效的组织、协调主体。

3.机制和全局问题

(1)缺乏资源、环境、市场、消费的协调系统;

(2)底数欠清,盲人摸象;影响产业布局效果;

(3)系列政策连续性,对全方位效应估计不足;

(4)部门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不足;

(5)缺乏站在国际视角上的规划和布局。

4.市场及边境监管

(1)灰色渠道进市的牛肉和活牛;

(2)走私肉、注水肉、假牛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肉牛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对策探讨

(1)多向发力,系统解决;

(2)练内功,好规划,定对策;

(3)解决基础性问题,提质降本增效预期,练好内功;

(4)捋清家底;

(5)优化产业布局--资源、环境、土地;

(6)平衡国际、国内市场。

《国内肉牛养殖和牛肉生产企业

如何有效规避经营性风险》

图片

秦亚良 重庆恒都农业集团 董事长

一、企业发展与市场适应性

1.企业应以生产和市场为中心,关注生产制造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因果关系。

2.强调市场价格由人员收入决定,生产应满足市场需求而非盲目追求产量。

二、风险规避与产业实践

1.分享房地产经验,讨论如何规避风险,强调价格与品种的合理性。

2.市场买不起的产品无用,以人均工资与房价关系为例,说明生产应考虑购买力。

三、因果关系与风险评估

1.缺乏算法计算风险率,导致因果关系不明确。

2.饲料成本降低与市场价格、资金增长的关系。

3.老百姓购买力下降,导致肉价格下降。

四、企业风险规避与市场适应性讨论

1.企业需要建立因果关系算法来评估风险率,以实现有效的风险规避。

2.控制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是企业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五、总结

讨论了企业如何通过控制成本和理解市场需求来规避风险。他指出市场价格受人员收入影响,并强调了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因果关系。企业应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和购买力调整产品和价格,适应市场需求。

《中国肉牛产业当前困局及未来发展方向》

图片

王明利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研究员

一、消费与供给端的新变化

1.中国肉类消费结构与全球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1)全球牛羊肉消费占比约为25%,中国牛羊肉消费水平差距明显(17.5%,按照国内统计只有10%左右);

(2)全球禽肉消费占比接近四成中国禽肉消费还不到30%。

2.牛肉、羊肉和牛奶总的趋势是进口量逐年增多,但自给率差距较大。

猪肉增长缓慢;禽肉、牛羊肉快速增长;奶类快速增长;禽蛋快速增长。

3.草食畜牧业养殖规模稳定增长。

二、当前肉牛生产形势

1.肉牛生产效率稳步提升。

2.肉牛存栏略有增长,能繁母牛存栏下降。

3.肉牛出栏和牛肉产量均微幅增长。

4.能繁母牛市场价格同比显著下跌。

5.犊牛、架子牛出售价格与育肥牛出栏价格价差显著缩小。

6.牛肉价格、活牛价格止跌上涨。

7.肉牛生产成本持续处于高位。

8.肉牛养殖收益由负转正,从今年3月扭亏为盈。

三、当前肉牛产业困境

1.产业宏观困境

(1)消费降级;

(2)畜牧业中生猪行情长期低迷。

2.资源约束更加趋紧(主要是水土资源)

3.环境约束更严:粪污治理与资源化利用、降碳

(1)畜牧业的过度单体大规模与土地经营细碎化的矛盾,导致种养结合难度加大;

(2)畜牧业降碳是农业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领域。

4.畜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及乡村振兴的内在统一越来越难

(1)超大规模的种养分离使畜牧业三效协同(经济效应、环境效应、社会效应)更难实现;

(2)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的养殖场户,畜牧业收入是农户的基本收入,且收入稳定,就近就业,同时还能教育子女、赡养老人,乡村兴旺;

(3)过度发展单体超大规模的畜禽养殖,生产效率和直接生产成本有比较优势,但实际发生的总成本是很高的,只是部分成本政府或社会承担。

5.其他

(1)养殖理念的转变滞后:该粗放的一定粗放,该精细化的一定要精细化;

(2)不切实际的单体大规模“野蛮生长”,草-畜-肥不匹配,饲草料都需买,粪污治理需大量投入,非生产性成本占比过大;

(3)养殖规模与饲草料资源错配,进一步加剧养殖的市场风险;

(4)品牌化、追溯体系发展严重滞后,优质优价机制难以发挥出来;

(5)饲养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四、种草养牛种养结合的比较效益

1.充分考虑了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畜产品产量,地形、气候、水土资源。

2.与非种养结合相比,种养结合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减少对外部饲料的依赖,降低生产成本,在牛价下跌的背景下,种养结合对稳定肉牛生产起到重要作用。

3.粪污内部处理模式每头肉牛的平均处理成本为 69.21元,显著低于外部处理模式的 138.43元。

4.返乡养殖,助力家庭幸福。

5.增加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五、未来肉牛产业发展需关注的重点方面

1.保供仍将是肉牛生产的重要任务。

2.持续推进以生产营养健康畜产品为主导的生产体系。

3.必须关注中小养殖场户,必须融入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中。

4.下决心推进适度规模的种养结合。

5.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

6.必须培育草食畜牧业的优质品牌,靠优质草食畜产品的溢价机制拉动牧草产业发展。

7.种草养畜、为养而种、种养结合、农牧循环。

《我国牛肉产业现状与未来展望》

图片

高观 中国肉类协会 副会长

一、产业现状

产业增长与利润:今年上半年牛肉产量增幅4.5%,仅次于禽肉,2018-2025年上半年持续稳定增长;牛屠宰利润空间同比继续收缩。

居民消费变化:2024年居民家庭猪肉消费量下降,牛羊禽肉增加,肉类消费总量下降。

终端消费分层:①便捷化:偏好预制菜、牛肉半成品等便捷产品;②个性体验:消费场景从“厨房”延伸至“社交”,2030年体验式消费将贡献 20% 以上增量市场;③品质化:食品安全成为 “生命线”,2025年区块链溯源覆盖 30%以上高端牛肉,2030 年将成高端市场 “标配”;④高端化:高端牛肉消费占比从2020年18%升至2025年32%,“草饲”“谷饲”等标签关注度增 200%,雪花牛肉快速崛起。

流通渠道多元:含传统渠道(农贸市场、超市)、新零售(电商、社区团购)、体验店(线下多功能融合店)。

市场格局竞争:国产牛肉“增量减价”,进口牛肉“减量增价”。

二、未来展望(消费驱动下的产业链重构)

上游企业:从分散饲养向规模化、智能化、品种优化转变。

中游企业:从传统屠宰向精准加工、柔性制造、品质控制转变。

下游企业:从传统渠道向 OMO 融合、体验式服务、品牌化建设转变。

产业链整体:从分散割裂向一体化协同、冷链控制、全程追溯转变,聚焦四大方向:①多元化供给与个性化消费;②数智化改造与标准化生产;③绿色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④品牌化经营与高质量发展。

三、政策建议

强化屠宰管理:实施畜禽定点屠宰管理制度,制定质量规范,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优质产品供应比重。

建设产业集群:支持肉类联合加工厂/产业集群,推动技术集成与成果转化,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开展精深加工提升资源利用率。

促进产业链协同:支持产业数智化改造,推进 “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场户”一体化经营,加快三产融合,发展智慧化管理降成本。

推动绿色转型:推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绿色制造”“绿色包装物流”,解决安全风险、资源浪费、物流损耗问题。

扩大对外开放: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加工品竞争力,建立进出口调节机制平衡供需。

构建共治平台: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构建创新平台,配合政府做好公共管理,提供产销对接、物流配送等市场服务。

《供需视角下的全国肉牛产业监测体系及数据解读》

图片

范晓华 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肉牛分析师

一、产业监测核心逻辑及体系

1.核心逻辑:以供需分析为核心,通过供给端(存栏、出栏、进口等)与需求端(屠宰量、鲜销率等)指标,判断供需力量以分析价格,数据均服务于供需天平判断。

2.研究框架:从“宏观-微观”“长期-中期-短期”构建。宏观含经济、消费习惯等;微观含淡旺季、气温等;长期聚焦能繁母牛种群,中期关注养殖利润,短期涉及出栏节奏。

3.监测体系:涵盖六大类数据-生产端(存栏、出栏、成本利润)、屠宰加工端(屠宰量、库容率)、价格体系(育肥公牛等价格)、流通消费端(批发市场数据)、关联市场(猪羊肉、饲料价)、进出口端(进口量、到港价)。

4.数据来源与方法:数据来自定点样本企业(多区域多规模)、调研(电话/实地验证)、官方数据(海关、农业农村部);研究用环比/同比(短期/长期趋势)、趋势线研判(预测)、相关性分析(如猪牛肉价差)。

二、核心数据深度解读

(一)供给端:长期有风险,中期存结构,短期偏紧

长期:2025年上半年牛肉产量同比增2.9%,出栏同步增,但期末存栏降2.1%,短期供给足,中长期产能收缩致供给潜力减弱。

中期:育肥盈利高(3312 元/头),犊牛养殖盈利低(1240元/头),养殖户倾向育肥,小母牛/架子母牛育肥占比高,制约长期产能。

短期:存栏月环比增 0.14%(扩张慢),出栏降3.3%(牛源减),出栏体重降0.3%(提前出栏),支撑价格坚挺。

(二)需求端:宏观有韧性,微观显疲软

宏观:2024年总肉类消费达拐点,城乡消费差距缩小,牛肉在蛋白质消费占比升至7%,需求增速放缓但稳定。

微观:屠宰量环比降0.01%(订单无增量),批发市场到货量降2.65%(高温影响购买),鲜销率79.41%(微降,高价接受度低);价格“成本推动型” 上涨,出厂价涨幅超活牛价,批发价涨幅不及出厂价(传导受阻)。

(三)进口与替代品冲击

进口:7月进口牛肉25.0万吨,环比增15.5%、同比增16.2%,平抑国内价格。

猪肉替代:猪肉价同比降34.2%,与牛肉价差显著,分流中低端消费;2025年1—7月牛猪价格相关性-0.8797(负相关强)。

(四)供需小结

供给 “出栏减、体重降、存栏慢增”(增量有限),需求 “消费疲软、传导不畅”(疲态),供需略向供给倾斜,但需求限制涨价幅度,叠加进口与猪肉替代,价格温和上涨。

三、综合研判与趋势展望

2025年预测:存栏同比降2.0%,出栏、产量增0.5%-1.0%;进口约290万吨(增0.9%);肉牛均价26.17元/公斤,牛肉均价62.31元/公斤,高价集中在 12 月。

2026年预测:存栏、出栏、产量同比降,进口稳定,价格呈淡季上涨行情。

产业建议:

养殖端:合理安排出栏,避免盲目压栏,关注市场信息。

屠宰端:谨慎采购,紧盯终端订单。

投资端:关注长期产能(培育繁殖母牛),重视进口调节作用。

《国外牛肉质量分级标准体系

及我国牛肉质量分级思路》

图片

臧明伍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研究员

一、主要国家牛肉质量分级标准概况

肉牛定义与品种分类:肉牛以产牛肉为主、体躯丰满,我国共123个牛品种。国际核心品种分两类:趋瘦型(比利时蓝牛等,欧盟主产,供瘦牛肉);趋肥型(和牛、安格斯牛等,日韩美澳主产,供雪花牛肉),其中澳洲安格斯牛占比约2/5,美国约3/5。美国按12-13肋间肌内脂肪含量分西餐红肉(≤10%)、花纹牛肉(10%-20%)、雪花牛肉(≥20%)。

分级趋势与标准:趋瘦型(欧盟)以优质蛋白为核心,产量指标看肌肉丰满度(E-U-R-O-P 5级,E最优),质量指标看脂肪覆盖度(1-5级,2-4级最优),要求脂肪含量3%以下;趋肥型(美日澳)以煎烤需求为核心,核心指标是生理成熟度+大理石花纹。日本分“肉质等级(A1-A5)+步留等级(A-C)”,美国分PRIME 等,澳大利亚有AUS-MEAT(关注性别、眼肌面积等)和MSA(新增pH、温度等)两套标准。

二、对国外牛肉分级认识的核心问题

混淆“肌内脂肪等级”与“牛肉等级”,片面将日本A5、澳洲M1-M12等同于整体等级,忽视国外是多指标综合评定。

误认“肌内脂肪”代表全部品质,牛肉品质由风味、嫩度等决定,肌内脂肪无法覆盖脂肪酸、pH、温度等关键影响因素。

模糊“牛肉等级”与“胴体等级”关系,美日分级对象是胴体,分割肉沿用胴体等级,国内存在分割肉单独定级的偏差。

三、我国牛肉生产消费及分级标准现状

生产消费特征:生产端趋瘦型肉牛占80%,杂交牛为主,地方品种仅18%;消费端热鲜肉占60%以上,烹饪以炒制(34.07%)、炖制(24.16%)为主瘦肉型消费占70%以上,与西方“冷鲜肉+煎烤” 差异大。

分级标准历程:早期标准(NY/T 676-2003 等)应用率不足10%,优质率低于30%;现行GB/T29392-2022未充分区分瘦肉型与脂肪沉积型,适配性待提升。

四、我国牛肉质量分级核心思路

原则:“分类分级为主,品种分级为辅”,先分“瘦肉型/脂肪沉积型”再定级,适配我国生产消费结构。

主线与指标:以“胴体分级”为核心,分割肉随胴体定级;瘦肉型侧重“产量+质量”,脂肪沉积型保留大理石花纹。

进展:修订GB/T29392-2022通过审查,《畜禽肉质量分级瘦肉型牛肉》完成报批,发布4项中式烹饪牛肉评价规范。

五、团队支撑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优质功能畜产品创新团队”(54 人)提供支撑,承担 50 余项国家级项目,获 3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在全国 20 省 30 余家企业推广。

《智能饲料 智能盈利》

图片

张娜娜 北京大鹰美尔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博士

一、育肥牛场盈利的核心影响因素

围绕“降本、提效、控风险、优销售”,关键环节共9项:

1.成本控制:聚焦牛采购、饲料(占比最高)及固定成本,以精准营养减少饲料浪费;

2.生产效率:靠精准饲喂提升日增重,优化钱肉比(饲料成本与增重比);

3.健康管理:疾病早发现早干预,减少增重损失;

4.人员效能:专业化团队+绩效考核,提升管理效率;

5.风险管理:覆盖环保合规、动物福利及饲料质量安全;

6.销售策略:把握时机,差异化定价,避免低价抛售;

7.环境优化:改善养殖环境,匹配动物福利,间接提效;

8.数据驱动:复盘牛群生长、成本数据,优化方案;

9.数据佐证:英美尔天津基地与“老李牛场”对比,前者牛均重1185.6斤、日增重3.21斤、饲料款4465元、钱肉比5.8;后者均重995.2斤、日增重2.48斤、饲料款4177.44元、钱肉比7.2,凸显精准饲喂价值。

二、英美尔B2F智能反向定制饲料及配套系统

(一)B2F智能反向定制饲料

针对不同体型(如250kg牛日需钙29g、磷14.5g;350kg牛日需钙57.4g、磷27g)、品种肉牛营养差异,反向定制。

流程:输入牛群信息(品种、均重等)→选30种区域原料→系统算营养→生成配方及饲喂量→提交订单,覆盖11类主流品种,可定制千余套配方。

原料优势:建立7类原料(豆粕、葡萄酒酒糟等)常量/微量元素库,避免营养失衡。

(二)配套智能养殖系统

8大功能解决养殖痛点:

拍照识牛(110万张数据库):鉴定品种代数,解选牛难;

牛群档案:记录生长数据,便于分群饲喂;

智能配方:自动生成精准配方,优化原料配比;

智能称重:加装互联模块,自动记录体重,减误差;

疾病诊断:输5个症状秒出方案,解看病急;

远程诊疗:视频指导,补偏远技术缺口;

牛场监控:看采食反刍,远程监管;

成本管控:记原料出入库,查库存成本,避 “糊涂账”。

三、客户成功实例:保定杨总牛场

基本情况:存栏300头西门塔尔牛,2023年10月入栏,用英美尔方案;

核心成果:2024年10月后日增重3.67斤(超行业平均),以“大中小25头牛取平均”称重,数据可追溯;

数据记录:2024.11-2025.6生长稳定,无增重波动。

四、英美尔核心竞争优势

数据深厚:19年饲料电商经验,积累几十万家数据;23年汇总水土、原料数据,配方适配强;

研发技术:有草食动物营养基地,自有IT团队研发全流程系统;

产业完善:2003年创立,建北京、江苏等工厂,投产进口预混料线;

服务先进:“智能+服务”,全周期支持,2024 年升级系统、推B2F饲料。

核心价值总结:英美尔以“智能饲料+全流程系统”实现“降本增效”:钱肉比从7.2降至5.8,日增重从2.48斤升至3.21斤+;智能工具解全环节痛点,让 “新手能养、老手能赚”,助力育肥牛场稳定盈利。

《肉牛AI数智化管理及全产业链赋能应用》

图片

赵金石 北京历源金成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

一、国科农牧核心资质

作为专精特新 “小巨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获3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如新疆农区多胎羊技术、乳业智慧牧场技术),拥有170余项专利及软著(含9项发明专利),聚焦肉牛精准管理技术研发,提供牧场全链条解决方案。

二、肉牛场生产效率提升核心方向

以 “降料肉比、缩育肥周期”为核心,从五维度突破:

遗传潜力与品种选择:基因选育(筛选ADG、FCR高产基因,建核心群育种值数据库);品种优化(选安格斯、西门塔尔等,构建终端杂交体系,核心群母牛年产犊率≥90%,犊牛断奶重≥220kg)。

饲料配方与营养管理:动态配方(近红外实时测原料,TMR系统调日粮);阶段营养(按育肥期匹配配比,加功能性添加剂);粗料升级(优化青贮,开发低成本饲料)。

智能饲喂与精细管理:自动化饲喂(智能系统联动物联网称重,监控投料减浪费);动态分群(按体重±20kg分栏,配BCS体况评分,提均匀度);关键设备(自动称重通道精度±0.5kg,智能饮水冬季加热至10℃,采食量升8%)。

环境与健康管理:智能环控(监牛舍THI,联动风机/加热器);疫病防控(“生物安全+疫苗+精准用药”三支柱);福利提升(发酵床垫料≥50cm,肢蹄病降40%,保障光照减应激)。

数据化监控与调整:数据闭环(传感器采数→云平台分析→手机预警→执行调整);对标制度(每周分析偏差,每季度对标行业,补薄弱环节)。

三、精准畜牧养殖(PLF)国内外解决方案

国外技术:饲料转化效率监测(采单牛采食量、体重数据,诊病验配方);太阳能饲喂站(电子耳标识别,远程调量传数据);预测性建议系统(整合数百数据点,自动生成方案);自主牛体秤(前肢称重算全身重,RFID 关联无应激)。

国内技术:智能装备+NIR-TMR分析仪(优流程,测营养保均匀);FTMR(提蛋白适口性,日增重1.80kgvsTMR组1.68kg,料肉比6.66vs7.03);生长监测(AI+VI获体尺,饮水秤自动称重,筛僵牛);智能穿戴(发情揭发率99.3%vs人工77.1%,繁殖率升5-13%);管理平台(牧场系统覆盖全流程,大数据平台全域监管)。

四、核心趋势

精准畜牧需从“单一环节优化” 转向 “设备-传感-AI-执行”全链条协同,构建自学习、自优化智能生产系统,以技术缩小效率差距,推动“智慧牧场” 落地。

《肉牛系统性精准管理国内外最新技术进展》

图片

李蔚 北京国科诚泰农牧设备有限公司 董事长

一、国科农牧核心资质

作为专精特新 “小巨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获3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如新疆农区多胎羊技术、乳业智慧牧场技术),拥有170余项专利及软著(含9项发明专利),聚焦肉牛精准管理技术研发,提供牧场全链条解决方案。

二、肉牛场生产效率提升核心方向

以“降低料肉比、缩短育肥周期”为核心,从五维度突破:

遗传与品种:筛选ADG(平均日增重)、FCR(饲料转化率)高产基因,建育种值数据库;优选安格斯、西门塔尔等品种,核心群母牛年产犊率目标≥90%,犊牛断奶重≥220kg。

饲料与营养:近红外(NIR)实时检测原料,TMR动态配方调日粮;按育肥阶段配精准营养,开发低成本粗饲料。

智能饲喂管理:智能饲喂系统联物联网称重,减少浪费;按体重±20kg分栏,配BCS体况评分;用自动称重通道(精度±0.5kg)、智能饮水(冬季水温 10℃,采食量升8%)。

环境健康:监控牛舍THI(温湿指数),联动环控设备;建“生物安全 + 疫苗 + 精准用药”防控体系;发酵床养殖(垫料≥50cm,肢蹄病降 40%)。

数据化监控:传感器→云平台→手机预警→执行调整的闭环;每周分析数据偏差,每季度对标行业,补薄弱环节。

三、精准畜牧养殖(PLF)国内外解决方案

国外技术:①饲料转化效率监测:采单牛采食、体重数据;②太阳能智能饲喂站:电子耳标识别,远程调量;③预测性建议系统:整合多数据点,自动生成方案;④自主牛体秤:称前肢算体重,RFID 关联数据。

国内技术:①智能装备+NIR-TMR分析仪:优化流程,测营养参数;②FTMR(发酵全混合日粮):日增重1.80kg(TMR组1.68kg),料肉比6.66(TMR组7.03);③生长监测:AI+VI系统获体况数据,饮水秤自动称重;④智能穿戴:发情揭发率99.3%(人工77.1%),繁殖率升5-13%,环控节电45-48%;⑤管理平台:覆盖牛群档案等,大数据平台整合全域数据。

四、核心趋势

精准畜牧从“单一环节优化”转向“设备-传感-AI-执行”全链条协同,构建自学习、自优化智能生产系统,推动“智慧牧场”落地。

《数据赋能经纪人 平台驱动新交易

——乐淘牛活牛交易平台的创新实践》

图片

李广凡 辽宁泓裕牧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

一、行业背景与泓裕牧业定位

产业规模:全国活牛全链条交易额超2万亿,年流转量5000万头,从业者超100万,需数字化破解交易瓶颈;

业务定位:以“一体两翼”构建活牛全产业链生态,核心推出“乐淘牛”平台,推动活牛交易数字化转型。

二、传统活牛交易行业痛点

市场模式阻碍转型:时空受限(依赖固定市集,无7×24小时交易)、效率低(信息不畅、匹配慢)、缺定价体系(价格波动大)、防疫难(集中交易易传疫病);

交易成本高:溯源缺失(口头协议为主,信任风险高)、应激与运输风险(导致调理成本增或死亡)、成本高企(运输+人工成本高)。

三、乐淘牛平台核心创新实践

核心模式:“活牛超市”+线上孪生:将养殖场等转为线上“网店”,实现7×24小时交易,分散交易降物流成本与牛只应激;养殖户可建专属超市,留存交易记录。

核心功能:全流程数字化:①交易链路:信息发布、全国智能撮合、线上支付(秒到账、低费率)、智能交割(轨迹追溯防疫推送);②进阶路径:先“线上撮合+线下交易+线上支付+线下交割”,再实现全线上化。

延伸功能:多维赋能:①交流管理:“牛界朋友圈”(经验交流+资讯推送)、企业级管理(流程+订单管理,异常预警);②经纪人赋能:“经纪人学院”(职业认证+实战学习+交易奖励+资源共享),分三阶段推动其从“散户”到“持证专业者”转型。

四、乐淘牛平台核心价值

降本:智能撮合降沟通成本,匹配运力减无效运输,降综合成本,破解防疫与应激难题;

立标准:整合数据发布《中国活牛交易价格指数》(与中畜协合作),实现“一牛一档案”溯源,AI预测1-3个月价势;

创新金融:提供数据信用质押、百亿级产业基金、活体抵押等,可作期货定价基准;

赋能经纪人:提升职业价值、拓展服务能力、增强话语权、完善从业保障。

五、未来规划:构建活牛数智化生态

数智化底座:整合产业链环节,实现全链路数智化;

数字化进阶:搭“基础设施层(IaaS)-平台层(SaaS)-应用层”架构,含感知设备、技术中台、终端应用;

合作愿景:联合产业链伙伴,打造高效透明可持续的交易体系,推动牛业高质量发展。

《肉牛养殖提质节本增效的措施》

图片

黄正勇 北京泽牧久远生物科技研究院 技术总监

一、提质节本增效的核心认知

节本本质:常见节本方式(买低价架子牛、饲料、饲养员)需结合科学管理,实现综合效益提升;

核心目标:不仅追求增重快,更需控制 “增重一斤的成本”,平衡成本与效益,实现“提质、节本、增效”协同。

二、肉牛养殖成本构成分析

成本占比(月增重90-100斤数据):①直接饲喂成本(94%):饲料饲草(35%)、架子牛购买(59%),为成本控制核心;②间接运营成本(5%):人工(2.5%)、疫苗兽药等(2.5%);③其他潜在成本(1%):土地租金、贷款利息等;

成本变量:架子牛成本为“常量”,饲料饲草成本为“变量”,其用料/种类直接决定造肉成本,是调控关键。

三、提质节本增效的关键途径

疫病防控(低成本高保障):①防控价值:费用<总成本0.1%,但疫病会降日增重,影响利润;②重点方案:口蹄疫(犊牛3-4月龄首免,2%氢氧化钠消毒);结节病(利巴韦林注射+蚊虫消杀);寄生虫病(科学驱虫+环境管理)。

新技术应用(专利:ZL201710205718.8,获“伏羲杯”奖):①两料:牛得膘1号(350kg前拉骨架)、2号(350kg后育肥);②三方:3个阶段配方(拉骨架、育肥前/后期);③四步:拉骨架(150-350kg,精料1.0-1.3%体重)、肌肉旺盛期(350-500kg,精料1.2-1.4%)、肌肉后期(500-650kg,精料 1.4%)、脂肪沉积期(650kg+,精料每增50kg加0.1%)。

把控出栏时间:西门塔尔杂交牛7-8月龄增重峰值(55kg),10月龄后降至 40kg 以下,需按品种增重曲线定出栏节点。

日粮优化:①蛋白替代:“多元蛋白”(专利申请号202310008567.2)等量替豆粕,价低400-500元/吨;②区域原料:东北用玉米秸秆,南方用甘蔗尾叶,西北用棉花梢秸,中原用花生秧。

快速增重妙招:①牧肽宝调肠道;②双效瘤胃宝提反刍(一次咀嚼73次);③酸立停1号升瘤胃pH值,减酸化。

四、未来展望

行业趋势:“靠行情赚钱时代过去,靠技术赚钱时代来临”;

发展方向:以科技创新破解养殖难题,拥抱新质生产力与新产业革命,推动牛产业发展。

《肉牛高效育肥饲养管理要点》

图片

何源 博士   Cargil MHS-达农威

一、养殖痛点——点吃不够

1.饲槽管理-育肥场最重要的工作

(1)饲槽管理的目标是:

持续最大化采食量

最小化消化紊乱

最大化动物生产表现

(2)评分标准

a.0分饲槽没有剩料:增加饲喂量5%;

b.0.5分非常少量的剩料,饲槽大部分区域已经见底:保持饲喂量不变;

c.1分少量的饲料均匀分布在饲槽,通常一个玉米粒的厚度:保持饲喂量不变或减少5%;

d.2分上次饲喂还剩25-50%:饲喂量减少5%-10%;

e.3分大于50%剩料;

f.4分饲料几乎没动。

2.南达科他州立大学Dr. Robbi Pritchard--饲槽管理研究

(1)试验设计:研究的动物是1岁的阉牛。育肥场A:24小时采食,料槽0或1/2分的管理策略。育肥场B:24小时采食,料槽评分1分或2分的策略。育肥时间大约55天左右;

(2)试验结果:A组日增重增加83%,料重比改善80%。采食量稳定!所以,增重稳定!采食量不稳定,所以,增重不稳定!

二、养殖痛点——长不上

1.肉牛消化生理

每毫升瘤胃液中含有109-1011个细菌,可分为纤维分解菌、淀粉分解菌、乳酸利用菌等,每毫升瘤胃液中含有104-107个原虫,103-105个真菌。

2.精饲料VS粗饲料

(1)控制玉米颗粒度,采用互补的谷物原料策略,利用不同消化速度的谷物互相配合来控制瘤胃酸度,比如40%的粗粉碎玉米配合20%的精粉碎玉米;

(2)育肥日粮中的粗饲料,避免出现瘤胃消化紊乱的问题:粗饲料能够刺激瘤胃收缩,刺激反刍,增加更多唾液分泌,从而提高瘤胃液的缓冲能力;

(3)最大化增重净能摄入量:在一定范围内,日粮NDF增加,会刺激采食量的增加从而增加增重净能的摄入量和日粮效率。

三、养殖痛点——出油多/肉质差

1.瘤胃代谢影响肉品质

(1)乙酸主要用于合成皮下脂肪、肌间脂肪;

(2)丙酸在肝脏中转化为葡萄糖,是唯一可以合成葡萄糖的脂肪酸;

(3)肝脏中更多的葡萄糖产量导致更高的日增重,更多的瘦肉组织,更多的肌内脂肪(大理石)沉积;

(4)育肥期都会选择精料日粮,增加瘤胃中丙酸产量,促进增重。

四、养好瘤胃的策略

使用达农威肉牛专用XP优化瘤胃菌群,提高挥发性脂肪酸的产量,支持更高精粗比的饲喂模式。

五、总结

养牛就是养瘤胃,通过达农威肉牛专用XP、料槽管理、营养配方实现干物质采食量持续最大化,改善瘤胃微生物瘤胃环境提高消化率。

《反刍动物采食调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图片

刘峰 成都大帝汉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部经理

一、动物采食调控系统及机制

1.采食量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育肥猪:日采食量增100g,日增重提35-50g(NRC);采食量提5%,出栏缩7天/头,省成本40元(中国畜牧业协会,2023)。

泌乳母猪:采食量降1kg/天,仔猪窝增重降330g(Agostini et al.)。

育肥牛:DMI增1kg/天,日增重升150-200g(Owens et al.);采食量不足,大理石花纹评分降0.5-1分(USDA);热应激(THI>68)时DMI降3kg/天,100 头/夏损失20.25万元;TMR精准调控,料肉比降0.4,千头牛场增收214.9万元。

乳奶牛:DMI增1kg/天,产奶量升2-2.5kg(3.5%乳脂校正奶,NRC);采食量降1kg/天,日损失约12元(中国奶业年鉴,2023)。

2.采食行为调控机制

核心影响因素:神经内分泌系统、感官刺激、生理需求、环境、饲料特性共同作用。

两大采食动机:“为能而食”(饥饿,能量稳态机制)、“为乐而食”(愉悦,中脑多巴胺奖赏系统)。

信号调控路径:中枢神经系统调控食欲,胃肠激素传播短期信号,脂肪组织关联长期信号,外部信号经血液/神经达下丘脑,存在系统交互作用。

二、反刍动物采食调控研究与应用

1.肉牛相关研究

感官特性:嗅觉信号延迟40-60ms(皮层响应150-200ms),味觉分辨能力>猪>人,采食决策味觉-嗅觉各占50%。

诱食剂实验:①2024.7沈阳牛场:加诱食剂提适口性与采食速度;②2024.8-10西门塔尔杂交牛:诱食剂组日增重1.58kg/d(对照1.28kg/d,+23%),料肉比8.16(对照12.60);③2024.8辽宁养殖场:诱食剂组全天采食时间减2.7分钟。

2.奶牛相关研究

产业痛点:投喂量降10%,产奶量降4kg/d,造奶饲料成本升63元/吨奶。

诱食剂效果(2024.6-8君乐宝&西北农林):200头奶牛加诱食剂,DMI28.04kg/d(对照26.67kg/d,+5.1%),产奶量54.59kg/d(对照52.55kg/d,+3.9%),泌乳高峰期延长。

区域差异:西北奶牛高峰期产量40-45kg/天(持续70-90天),优于南方(32-36kg/天,40-60天)。

3.奶山羊相关研究

产业特点:陕西关中平原占全国存栏40%+,规模化提升,部分省份有政策补贴。

糖精钠实验:①青年奶山羊:加75mg/kg糖精钠,日增重229.0g/d(对照 163.4g/d,+40%),料重比6.8(对照8.8);②热应激泌乳奶山羊:加150mg/kg 糖精钠,DMI 1.43kg/d(对照1.33kg/d,+7.5%),4%FCM 1.43kg/d(对照1.25kg/d)。

三、动物采食调控未来展望

1.关键调控靶点

信号层面:感官信号(嗅觉、味觉)、食欲肽、脑-肠轴机制;

肠道层面:肠道信号分子、感应机制,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SCFAS、BAs)作用。

2.技术发展方向

解析信号分子代谢通路与调控网络,鉴定受体机制;

开发靶向递送与缓释技术,实现调控物质精准释放。

《安徽农业大学助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片

刘洪瑜 安徽农业大学肉牛产业研究院 副院长

一、工作基础

1.三大优势区:①绿色高效优势区:借秸秆与养殖传统优势,扩规模、提标准化,建全产业链,打造全国性肉牛产业集群;②创新服务优势区:凭区位与创新资源,以创新服务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③生态特色优势区:立足地方品种与草山草坡资源,建生态牧场,发展“专而精”特色产业;

2.种质资源:新发现2个国家级地方牛种(皖东牛2015年、江淮水牛2010年通过国审),支撑地方牛保种场工作;依托相关基因库,联合种公牛站等,保存5个安徽地方牛种冷冻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2.5万份,示范推广优质肉牛冻精近万剂;

3.技术奖项:牛和猪体细胞克隆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二、助力发展

1.人才与帮扶:与利辛县政府合作培养 “爱牛、知牛、懂牛” 人才;组建技术服务团,在阜阳颍州区三星村设 “肉牛产业科技定点帮扶村”;成立临泉县肉牛肉羊产业顾问组;

2.会议与品种:2024年10月在临泉召开第二届肉牛种业发展研讨会,展示超级夏洛莱及胚胎移植技术,观摩全产业链;“旌德黄牛”获农产品地理标志;

3.科研与推广:测皖东牛生产性能,选育肉用新品系;在旌德设特色试验站与科技小院,捐黑毛和牛冻精,保护开发皖南牛资源;研发北斗“牛项圈”,建旌德黄牛智慧养殖平台,实现溯源;

4.技术应用:开展地方黄牛OPU与体外胚胎生产,用超数排卵、胚胎移植技术获西门塔尔等良种后代150头以上;

5.疾病防控:调查安徽肉牛肢蹄病,研推抗热应激中草药,打造无抗养殖模式,编《肉牛疾病防控手册》并培训,建亳州肉牛与中兽药科技小院;助力精深加工领域高质量发展。

《科技赋能平凉红牛全链新跃升》

图片

程强 甘肃旭康食品有限公司 董事长

一、核心:科技铸就 “中国芯”

1.种源芯片建设:建繁育中心,构建“种公牛站+良种中心”三级繁育体系,依托专家工作站、省级协同创新基地强化技术支撑。

2.育肥技术革新:建绿色标准化育肥基地,联专家团队建 “全过程阶段式谷饲育肥技术体系”,整合秸秆饲用化等技术,日增重提20%+,屠宰率从57%升至62%;获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3.健康养殖技术:用汽喷破壁揉丝发酵技术,秸秆转化率提升,可替25%-30%精饲料;饲料加植物提取物,减有害微生物、提风味;推行牛喝温水、听音乐等福利,降应激。

4.绿色循环发展:建设年产5000吨牛粪有机肥生产线,实现污染物“零排放”与资源循环。

二、品质:赢得市场认可

权威认证:2012年达优质雪花牛肉要求,2018年品质媲美日本A5,2020年达“中国精极雪花牛肉标准”。

荣誉与资质:旭康产品获中国牛品鉴大会“最具风味奖”、肉牛种业研讨会“最佳烤制牛肉”等;企业具活牛与冷冻牛肉出口资质,通过HACCP及ISO22000认证,获“全省先进私营企业”等荣誉。

销售网络:供应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基地、人民大会堂;覆盖线上旗舰店、多地直营店及盒马鲜生,入围国家级、央企采购平台。

三、共享:“五位一体” 融合共赢

模式与政策:创新“龙头企业+养殖基地+科研院校+合作社+农户”模式;依托地理标志、“牛产业首位工程”等政策,获产业园资金、标准化示范场奖补及“红牛活体抵押贷”等金融支持,2025 年平凉推出“九大工程”。

赋能成效:输出技术,订单收购原粮秸秆(户均年增收2.4万元),入股分红,提供超百个岗位(人均年收入5万+);带动36个合作社、4626户养殖户,参与GB/17238等标准制定。

四、生态:全链绿色循环发展

产业链条:涵盖良种选育、标准化养殖、屠宰分割、精深加工、冷链、营销,实现全链纵向一体化。

核心优势:经济效益显著,龙头带动强;全链闭环管控实现“从牧场到餐桌”溯源;科技赋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愿景:让中国高端牛肉香飘世界

未来方向:深化智慧养殖,建“中国北方肉牛种质资源基地”,优化“五位一体”模式,推动品牌从222.8亿价值迈向“中国高端牛肉第一方阵”。

发展理念:深耕特色种质,靠种源保护、精准营养等科技创新,构建联农带农富农全链模式,育世界一流高端肉牛产业,助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海垦和牛育种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图片

李义书 海南海垦和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

一、海垦和牛种源基础

种源特征与规模:核心为“黑毛和牛”(和牛顶级品种),经20年扩繁形成10个品系,现存栏纯种和牛约2000头;年产优质胚胎3万枚、冻精30万支,成年种公牛体重850-950kg,成母牛550-650kg,肥育阉牛750-860kg。

企业与资质支撑:归属海南农垦草畜产业集团;拥有农业农村部“智慧牧场”试点(2020 年)、《种畜禽经营许可证》(2022年备案),建“种牛引进中转基地”与“和牛科技小院”(联合海南大学),2023年获“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资质。

二、和牛育种的必要性

产业安全需求:国内部分肉牛种源依赖进口,自主可控不足,育种可掌握核心技术、减少对外依赖、降产业风险,提高生产效率与附加值。

市场消费升级:高端牛肉供给缺口大,和牛产品(大理石花纹丰富、肉质鲜嫩)契合“从吃饱到吃好” 趋势,填补高端市场空白。

社会经济价值:构建全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产业,创造就业,壮大地方特色品牌,助力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发展。

三、核心育种工作与成果

良种快繁体系:①体内胚胎:单头供体单次产7-8枚可用胚胎,移植受胎率>50%;②体外胚胎:年可移植15000枚,犊牛成活率>94%。

抗热应激选育:开展“抗热应激褐色和牛选育”,解析褐毛遗传机理,定位基因突变位点,建核心群,为南方高温地区提供适配品种。

科研合作突破: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科院等,承担《抗逆抗病高产牛新品种设计》等专项,年投入超千万元,建成肉牛育种数据库。

种源产品与辐射:①冻精:海南唯一种公牛站出品,解冻活力≥35%、畸形率≤18%,杂交可产A2-A3级牛肉;②性控胚胎:移植成功率约50%,纯血后代 A4-A5级雪花肉占比≥75%、A3级≥90%;③服务全国30+企业。

产品标准:按品质分五至一等级(如西冷、眼肉为五等级),规范流通。

四、产业现状与发展方向

当前现状:运营4座智慧牧场,总存栏4500+头,年出栏1000+头,采用900+天绿色有机谷饲。

未来方向:①育种端:5年内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纯血和牛育种企业;②产业端:以海南为基地,推纯血和牛冻精、性控胚胎,提供“种源+技术+销售”一体化方案。

《浅谈肉牛产业调结构、增效益模式》

图片

马红刚 九州大地集团 董事长

一、产业核心痛点:基因与品种差距

国内外数据差距:国内牛存栏10047万头,出栏5099万头,年进口牛肉约291万吨补缺口;优质肉牛产肉性能仅为国际先进水平的62.5%,改良差距约20年。

国内育肥效益分化:普通西门塔尔(占80%)出栏体600kg,利润200元/头;优质西门塔尔(占20%)出栏750kg,利润2250元/头;纯血和牛利润达10000 元/头,品种决定养殖效益。

二、调结构:从基因到产品的层级优化

(一)基因育种:突破种源瓶颈

种源问题与改良路径:国内肉牛存在“地方品种性能低、引进品种退化、无序杂交”问题;胚胎改良优于冻精:冻精5代需10年、花费十几万、后代纯度 96.88%;胚胎1代2年、花2万、纯度100%、产肉性能提升1.6倍;体外胚胎效率最高,每头母牛年可产40-50头后代(人工授精1头/年、体内胚胎10-20头/年)。

技术主体:元牛基因(九州大地子公司)建立和牛全基因组数据库,掌握OPU/IVF/ET克隆技术,聚焦西门塔尔、和牛,提供规模化种源改良方案。

(二)肉牛与牛肉等级结构:提升产品价值

构建“高端(600元/kg)-中端(150元/kg)-普通(60元/kg)”三级结构,优化占比后产业总产值从1005亿元增至1950亿元;中高端谷饲牛肉中外价差极小,具市场竞争力。

三、增效益:两大高效育肥模式

(一)“双十三” 高效育肥模式(节粮型基础模式)

核心目标:基于“五环养殖模式”,400-500斤小架子牛实现13月龄出栏、体重1300斤以上,已推广至200家牧场、10万余头牛。

对比优势:vs传统模式(出栏1400 斤),饲喂天数少93天,月增重多30斤,斤肉成本降1元,总饲喂成本减923元,毛利润增923元,年化利润提2477元。

适配方案:高投高产(月增重≥120斤)、适投佳出(105-120斤)、低投合产(90-105斤)。

实证效果:合作牧场月增重120斤以上占31%,110-120斤占50%,低于100斤仅2%,疾病风险降。

(二)和荷F1代“双六百”高效育肥模式

核心目标:和荷F1代肉牛600日龄出栏、体重600kg以上,雪花牛肉A3级及以上占比超30%,周期较传统28月龄缩短8个月。

优势:兼顾生长快、肉质优、成本低、效益高,适配高端需求。

四、核心方案逻辑

以“基因-养殖-饲料-牛肉”为链路,胚胎技术解决种源问题,等级结构优化产品价值,高效育肥降成本,形成“好基因→好肉牛→好牛肉→高效益” 产业闭环,助力提质增效。

《“荆门肉牛” 以种业为引领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图片

刘波 湖北沙洋县汉江牛业发展有限公司 总经理

一、汉江牛业的两大发展路径

1.现代循环农业路径

围绕“秸秆-养殖-粪污-有机肥”形成闭环:每年消纳农作物秸秆1.2万吨,带动400农户新增秸秆收入200万元,户均增收5000元;建有标准化栏舍12栋(30000平方米),常年存栏1500+头,配套80亩蚯蚓养殖基地,年利用畜禽粪便1.2万吨,建成生物有机肥生产线(年产5000吨),实现资源循环与乡村振兴联动。

2.现代种业发展路径

作为湖北省唯一西门塔尔牛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全国七家肉用西门塔尔种牛供应商之一,曾获全国种公牛拍卖会冠军牛与银奖牛;自主培育华西牛(396头牛获农业农村部华西牛认定),打破“北牛南运”与进口依赖,向河南、内蒙古等多地提供采精公牛200+头、胚胎3000+枚,年培养优秀种牛200头、生产胚胎3000枚,夯实种业基础。

二、荆门肉牛的五大产业优势

1.自然禀赋:地处江汉平原,秸秆资源410万吨,草食畜牧业饲料成本低于全国均值15%,为养殖提供资源支撑。

2.种业优势:拥有华西牛、西门塔尔、安格斯三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数量全国地市级第一),肉牛核心群存栏2000头,近三年推广种牛1000+头、胚胎5000枚;华西牛核心群存栏全国第二,年供应华西牛采精公牛40头、胚胎2000枚,是国内主要种源基地。

3.区位优势:二广高速节点城市,800公里覆盖广东、江浙等南方高价牛肉市场,3小时运输半径保障冷鲜肉鲜度;250公里覆盖4400万人口,适配热鲜牛肉需求,牛副产品价值提升空间大。

4.资源整合:发布《肉牛标准化养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研发推广粪污零排放技术,联合成立“牛羊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推广中心”,推进“荆门肉牛”省级区域公共品牌建设。

5.龙头企业:汉江牛业(种业)、荆门华中农业(安格斯育种,带动200+农户,户均增收3.5万元)、荆合农业(2025年规划屠宰2万头、供应链销售2亿元,构建“育种-育肥-屠宰-加工”全链)。

三、总体建设思路

1.构建价值体系:组建产业联合体,聚焦“好种-好肉-好品牌”,培育自主企业,打造“荆门肉牛”省级品牌,目标综合实力中部第一。

2.重点建设“三场两中心两园”

三场:扩建华西牛、西门塔尔、安格斯国家级核心育种场,推进分子育种与胚胎移植技术;

两中心:2026年建成“国家区域性种牛性能测定中心”(承担后备牛筛选、后裔测定)与“全国种牛展示拍卖中心”(含拍卖场、数字化平台);

两园:建设10个千头以上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园,打造荆合农业肉牛屠宰加工产业园(集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于一体)。

四、未来发展目标

1.品牌与产值:培育“荆门肉牛”省级公共品牌,年屠宰加工5万头牛肉,产值达15亿元。

2.全产业链闭环:2028年育种群存栏3000头+,年供种公牛300头+、一级胚胎5000枚+,建成中南部最大种源供应基地,建立产业需求导向的精准育种模型。

3.核心竞争力:成立肉牛产业技术研究院,2028年主导品种供种占全国15%+,种公牛遗传评估(CBI/GCBI)前200名占比40头+,肉牛平均胴体重提升8%,改良覆盖50万头+。

《新时代科技引领牦牛产业生态发展之浅谈》

图片

郝力壮 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 研究员

一、高寒草地畜牧系统与牦牛核心特性

1.高寒草地系统特征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第三极”,形成特殊高寒草地生产系统,具有**高海拔(2500~6000m)、干旱、低氧、寒冷**四大特点,生物量极低;我国年粮食产量≥1.6亿吨、秸秆≥7亿吨,但高寒地区饲草供给呈现“季节失衡”,形成畜牧业“营养盈亏系统”——冬春季节营养亏缺(冬瘦春乏)、夏秋季节营养盈溢(夏壮秋肥),需通过动态调控实现平衡。

2.牦牛基础与不可替代性

(1)全球1700多万头牦牛中94%以上在中国,青海为核心产区(约600万头,全国最多),是高原民族“衣食住行用”的基础;

(2)具备四大核心价值:适应性(无牦牛无藏民族,适配高寒环境)、全能性(支撑群众生活)、生产性(良种与生物多样性)、国防性(边疆巡逻保障);

(3)传统放牧模式为“季节性转场”,依赖春、夏、秋、冬牧场循环,但受牧草营养不均影响,生长节律波动显著。

二、牦牛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突出挑战

1.生产性能短板:“三低一慢一难”——产肉量低(胴体80~100kg)、产奶量低(日产2~3斤,泌乳期150天)、繁殖率低(多为三年两产),生长慢(日增重150~600g/天),生产季节性强导致企业连续生产难;

2.产业基础薄弱:品种退化、草畜矛盾(草场超载过牧)、良种体系不健全、疫病防治不规范、加工设施短缺(商品率低),且杂交改良后代雄性不育,制约品种优化;

3.品质待提升:牦牛肉嫩度差、肉色问题突出,虽营养优质但食用体验需改善。

(二)核心优势

1.产品营养稀缺:

肉:高蛋白低脂肪,多不饱和脂肪酸(n-6/n-3比例合理)、Fe元素丰富,含EPA/DHA,重金属与药残符合国标,安全无污染。

乳:乳蛋白、乳脂肪及Zn、Fe、Cu含量高,含高活性免疫物质与CLA(共轭亚油酸),被评为“最佳乳”之一。

2.物种稀缺性:与企鹅、北极熊并列为世界仅存三种源种动物,历史价值与生物独特性显著。

3.规模与地位:中国牦牛占全球95%,出栏量143万头,虽低于黄牛(8000余万头)、水牛(3152余万头),但在高原生态与民族经济中无可替代。

三、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1.核心方向:以草畜营养盈亏平衡为保障,转变传统放牧模式(推进半舍饲、全舍饲结合),以高附加值畜产品为目标,聚焦“生态+经济”双价值。

2.关键技术突破:   

(1)品种改良:避免近交衰退,完善良种体系;

(2)营养调控:按需补饲,解决冬春营养亏缺;

(3)生态保护: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缓解草畜矛盾;

(4)疫病防控:采用低残留药品,规范防疫流程;

(5)加工升级:发展冷鲜肉加工,提升商品率与品质。

3.产品与阶段定位:

(1)产品方向:聚焦“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功能性”四类产品,契合低碳生态趋势;

(2)发展阶段:从“养殖1.0(传统放牧)”向“4.0(绿色有机高值)”进阶,三步走实现“三高一美”——先解决温饱,再提升“高品质、高效率、高收入”,最终建成“高品质、高效益、美好产业”的生态经济体系。

《张家川红花牛发展实践》

图片

张勇 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人民政府 副县长

一、红花牛核心特性

1.品种由来:上世纪80年代起,通过西门塔尔肉牛与秦川黄牛杂交改良,形成体表红花、肉质鲜嫩的独特群体,2012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号AGI00989),品牌价值10亿元;

2.品质优势:以山地青贮玉米为主食,辅以苜蓿、莜麦,富含蛋白质、钙、铁、锌及多种维生素,是西北知名营养食材;

3.产业规模:目前全县牛饲养量27万头、牛肉产量1.3万吨,均占天水市总量50%以上,建成220个养殖场(合作社)、5000户规模养牛户、2处交易市场、4家屠宰加工企业,形成“种-养-加-销”初步链条。

二、六大核心发展措施

1.政策扶持强动力

出台《张家川红花牛高质量发展规划》等10余份文件,每年整合资金约1亿元,对养殖全流程(建棚、繁育、防疫、粪污利用)落实“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构建系统扶持体系,推动产业扩群增量。

2.品种选育提品质

(1)以地理标志特性为导向,测定红花牛基因组序列,选用西门塔尔良种冻精开展级进杂交;

(2)建成55个冻配改良点,年改良肉牛2.5万头以上,良种化率超90%;   

(3)开发“张家川红花牛APP”,实现基础母牛登记、犊牛追溯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3.种养结合固根基

推行“以种促养”,在保障粮食安全前提下,每年种植饲料玉米10万亩以上,培育200余家饲草加工主体,年加工优质饲草50万吨,构建现代化饲草保障体系,降低养殖成本、提升效率。

4.培育主体激活力

(1)外引内育龙头企业:4家千头以上养殖企业、4家草产品加工企业、4家屠宰加工企业,打造5个万头养殖示范乡镇、100个养殖示范场;   

(2)联农带农机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带动小农户融入产业链,共享增值收益;   

(3)加工升级:建成年屠宰3万头的天水顶乐伊禾屠宰场(2024年投产,已屠宰2万头),开发生鲜(牛排、牛腿肉)、熟食(熟牛肉、牛肉酱)、休闲食品等多品类产品。

5.品牌建设扩影响

(1)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暨张家川红花牛赛牛大会”,登陆央视CCTV2宣传;   

(2)统一品牌口号“张家川红花牛 为鲜嫩而生”,规范产品标识,推动品牌从区域走向全国。

6.科技赋能保健康

(1)合作国家畜牧科技特派团、天津瑞普生物等机构,年培训技术人员3000人次,实施科技项目5项以上;   

(2)建成县级兽医实验室,配备266名村级防疫员、72名官方兽医,重大动物疫病群体免疫密度超90%,应免密度100%。

三、未来发展展望

围绕“打造绿色优质牛肉供应基地、争创全国知名品牌”目标,聚焦全产业链升级:持续强化品种选育与标准化养殖,延伸加工链条(拓展精深加工产品),深化品牌宣传与餐饮市场联动,建设科技平台提升产业效能,推动红花牛产业从“区域特色”向“全国知名”迈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互动论坛:肉牛产业如何 “优化供给端、

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

图片

主持人:

刘强德   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


互动嘉宾:

藏明伍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优质功能畜产品创新团队执行首席

李杰     内蒙古肉牛产业协会会长

马红刚   九州大地集团董事长

王艳民   浙江美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李蔚     北京国科诚泰农牧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金石   北京历源金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广凡   辽宁泓裕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华斌   合肥东方帝维生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首席兽医专家


问:请介绍肉牛的精准营养与饲喂管理要点。

马红刚:对比猪、肉鸡产业,不同时期的出栏周期演变脉络十分清晰;而肉牛领域,欧洲已实现 15 个月出栏、体重达 1500 斤的水平。肉牛通常在 13 个月左右进入性成熟阶段,此时出栏的牛肉瘦肉多还是脂肪多?经过 3 年多的探索,我们已精准实现 “13 个月出栏、体重 1300 斤” 的目标。

谈及管理,核心需回归常识:管理不只是饲喂问题,首要关注 “牛” 的生理需求,其次是 “人” 的操作规范,最后才是养牛过程中的具体事务。当下大家关注数字化,但其核心是算力与算法,而这两者的落地都离不开 “心力”—— 即回归养殖基本功。实际上,肉牛养殖的底层逻辑正是扎实的常识与基本功,只要练好基本功,从养殖早期入手引导牛的骨骼、肌肉快速生长,完全可以实现高效育肥。

从产业本质来看,人类对肉牛从育种到育肥的探索,本质是提升生产效率的过程。而 “双十三”(13 个月出栏、1300 斤体重)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精准营养方案与精准品种选择,这是实现科学投入产出比的核心。我国是粗饲料相对短缺的国家,当前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已十分可观,若想成为 “养牛达人”,必须明确并把控最佳投入产出比。


问:能否开发肉牛领域的智能体?目前有无相关新规划?

赵金石:2012 年我们推出 “新牛人” 系统时,相关报道称其 “能让养牛像用傻瓜相机一样简单”。人工智能可将行业效率提升 10 倍,目前肉牛领域的智能体主要聚焦营养管理、养殖过程、成本核算三大专业化方向——相比通用模型,这类垂直智能体更具约束性,能更准确地解决实际问题,让使用者感受到操作简化。

当前语音互动在汽车领域应用广泛,但畜牧业仍以手工输入为主。未来很快会实现通过图片、指令等方式与智能体交互,背后需联动工作人员,搭配一系列专业模型与知识库进行动态调节,进一步降低操作门槛。


问:如何在中小牧场推进数字化应用、共享数字化成果?在更细颗粒度的数据应用方面,有无新思路?

李蔚:在国际交流中发现,国外家庭牧场是国家政策重点扶持的方向。要弥合中小牧场的技术鸿沟,核心是依托第三方专业服务——例如聘请第三方独立营养师提供配方支持。当前国际趋势显示,兽药企业正积极并购数据公司,这提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数据化,中小牧场需与第三方公司敞开数据合作。

另一方面,肉牛养殖呈现 “小农户面对大市场” 的格局,需积极融入国际循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设备、AI 决策、机器人技术的高度融合,相关企业需将软硬件平台优化升级,降低成本,让中小牧场用得上、用得起。同时,中小牧场自身也要重视营养设施等基础环节的改造。

数据平台建设方面,我们正与合作企业沟通,推动肉牛相关数据的共享,以实现数据预测功能。计划构建“C(消费者)-B(企业)-F(牧场)”的数据互联互通体系,形成预售与拍卖机制,真正发挥数据驱动决策的作用。


问:在肉牛产业健康保障方面,如何做到更优、更精?

张华斌:肉牛繁殖环节的损失较大,导致行业盈利水平呈现 “沙漏型” 特征(中间环节损耗大、两端效益受挤压)。要做好健康保障,需把握四个核心:强化预防优先,免疫是健康保障的第一道防线,必须严格落实免疫程序;优化生活环境,圈舍的卫生清洁、通风条件等细节需精细化管理,越细致越好;引入智能监测,通过智能化手段实时监测牛群状态,避免人为主观判断的偏差,及时纠正异常问题;配套精准营养,在做好上述三点的基础上,搭配科学的营养方案,牛群基本能保持健康状态。


问:关于北方肉牛向南方调运,有哪些建议?

李杰:今年 10 月左右,我们计划成立内蒙古肉牛产业集团。协会的核心职责之一是推动肉牛对外输出,当前首要任务是梳理产业痛点,其中最突出的是销售端问题 —— 需通过产销对接打开销路,实现 “以销定产”。

过去 2 年半至 3 年,我们已重点对接长三角、大湾区市场,未来也会推动外省区互动合作,共同拓展市场。当前肉牛产业市场规模达 2 万亿元,足以容纳现有从业者。此外,需通过科技化、信息化手段解决传统调运效率低的问题,以技术颠覆传统模式,提升南北调运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问:在现代交易体系中,如何为肉牛经纪人赋能?

李广凡:肉牛经纪人的历史与养牛业的发展相伴相生,行业一直在螺旋式上升。但长期以来,肉牛交易环节被忽视 —— 产业呈现 “养殖分散、小群体支撑大产业” 的特点,养殖户的核心需求是 “卖好牛”,但现有销售渠道单一,多是被动等待牛贩子收购,对牛贩子往往 “又爱又恨”,传统交易模式存在明显的逆向问题(养殖户议价能力弱、收益难保障)。

当前肉牛经纪人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养殖户在交易中难以获得合理收益。要改变这一现状,需从三方面发力:建立公开透明的价格机制,打造集中交易市场,同时突破时空限制,探索 “活牛超市” 模式 —— 以中小养殖场为核心,通过网络将实体牛群在线上实时展示、发布信息;整合经纪人数据资源,在系统中汇总大量经纪人数据,将传统集中交易市场的模式,分散到星罗棋布的 “活牛超市” 中,提升交易覆盖面;联动智慧牧场,与智慧牧场合作搭建线上交易闭环,实现从牛源展示、议价到成交的全流程数字化,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效率。


问:面对消费者信任危机,如何打通产业物联网与消费物联网?如何理解产地物联网与消费物联网对肉牛产业的赋能作用?

王艳民:过去 2 年,美牛科技主要聚焦消费端创新,通过互联网模式在消费端布局 —— 以社区门店、街边店、连锁超市为触点链接消费者。从产业全链条来看,当前仍有两大效率提升空间:一是养殖端效率,二是流通端效率。

在流通端,我们已开展多项尝试:打通 “养殖-屠宰-贸易” 链路,在全国重点育肥区推动养殖端与屠宰端直连,联合大型贸易商建立溯源体系,同时推进 “牧场直达” 模式;今年8月启动牧场复制计划,核心是 “卖好牛”—— 减少中间环节、降低 200-300 元 / 头的成本;建立稳定合作机制,与牧场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将养殖计划、出栏计划与屠宰计划精准匹配,避免300-500 元/头的无效投入;强化全流程管控,在肉牛运输过程中实现全程监控追溯,减少运输损耗与死亡风险,降低待宰损耗;需明确,每一块优质牛肉的诞生,都始于对动物福利的重视;数据反哺全链条,在屠宰过程中收集肉牛全部数据,通过精算成本将数据反馈至前端牧场,为牧场提供精准养殖指导;同时将数据同步至金融端,为金融机构判断牛场经营状况、开展风控提供支持,助力金融资源更好地流入产业。


问:要实现 “好牛出好肉、好肉创好品牌”,对前端企业家有哪些建议与期望?

藏明伍:从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当前肉牛产业链整体较短,受供需关系波动影响较大 —— 例如进口量上升时易出现阶段性过剩。要突破这一困境,需推动产业链向下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拓展。从产业格局观察,养殖端呈现 “小规模、大群体” 特征,个体经营主体的声音往往盖过行业整体声音,难以形成合力。要实现 “好牛出好肉、好肉创好品牌”,需从源头抓起:从优质品种选育开始,到标准化养殖产出好肉,再通过深加工提升附加值,最终实现全产业链增值。

对前端企业家的期望主要有两点:一是希望行业龙头企业主动融入认证体系,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牵头构建产业价值体系;二是推动标准体系真正落地,在产业链各环节打造可复制的样板,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END

版权申明:笔记记载,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专家版权。感谢所有讲课专家的精彩分享,感谢本次大会主办单位中国畜牧业协会、亳州市人民政府,承办单位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亳州市农业农村局、利辛县人民政府、芜湖市弋江区政府!文中图片来源于会议现场图片直播!

来源:大帝汉克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