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专家王祖力深度剖析当前猪业形势:产能过剩致行业持续亏损,政府已启动收储与调控。能繁母猪存栏高企是核心痛点,唯有实质性产能去化,方能迎来市场真正反转。行业博弈、疫病风险与消费变革并存,未来之路如何破局?本文为您提供权威分析与前瞻展望。
近日,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王祖力研究员,在东北养猪交流会暨第三届黑龙江TOP40猪业峰会上,分析了当前我国的生猪产业形势,指出只有能繁母猪产能的真正去化,才能带来行业的实质性好转。
进入9月份以来,我国猪价下跌较快,大部分企业已经处于亏损水平,政府已经启动能繁母猪存栏的调控要求及猪肉收储等工作。这一系列调控无疑在为生猪市场的稳定而努力。
当前行业的产能调控
从当前的形势看,国内的生猪产业处于一定的僵持状态,产能下降缓慢。自国家发改委5月末第一次会议提到能繁母猪去产能到农业农村部会议、行业会议以及9月份的农业农村部再次会议,都在引导养猪行业去产能、降体重、控二育。且这一系列政策调控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6、7月份生猪出栏体重已经出现了下降,体重的下降对缓解市场压力是一个正向的因素;此外,二次育肥的比例也在下降,尤其头部企业已禁止出售肥猪给二次育肥企业。
从去产能的调控效果看,不是很明显,6、7月份的能繁母猪数量仍保持在4042万-4043万头的水平。随着生猪产能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大,相信未来生猪产能的调控会实现去化,可能会通过几个路径实现:一是政策调控,养殖企业被动去产能;二是行业亏损,养殖企业主动去产能。
当前市场也存在不利因素,就是头部企业能繁母猪数量已经开始调减,但全国能繁母猪存栏仍未减。有些养殖主体还存在博弈心态,这可能会延长行业的困难期,延长行业的低迷期。
在当前消费旺季,养殖亏损的情况下,减产能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如果产能不减,那么行业很难迎来实质性的扭转。早在2024年的四季度,农业农村部就一直在预警生猪产能偏高,呼吁行业去产能,但从2025年能繁母猪存栏量看,能繁母猪数量仍处于绿色安全线的上沿。
此外,近几年,养猪行业的生产效率提升很快,即便能繁母猪的数量没有增长,但行业的生产效率一直在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变相说明生猪的产能还是在增长。预计年底前猪价可能会有反弹,但预期价格不会乐观,如果产能不去,只能是价格的反弹,不会有大的反转。
后市展望
猪的价格周期背后的逻辑一定是产能的周期,能繁母猪产能去化后,后市才能迎来实质性的好转。能繁母猪存栏量没有实质性的去化,行业也很难有实质性的翻转。降体重和控二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生猪价格下行压力,在这6月份出台的政策中也可以看出来,自降体重和控二育政策出台后,6、7月份生猪的出栏体重有了明显的下降,同时,也使得在6、7月份消费淡季出现了猪价淡季不淡的现象。
长期趋势看,少子化、老龄化、肉类消费的多元化、以及进口量等,对肉类消费的影响很大,但短期看,这些因素对猪肉的消费还是比较低的。短期看,猪肉价格的波动还是看供给端,如果未来产能处于僵持状态,那么价格也会僵持,养猪利润也只能处于微利时代。
不确定性因素
一是产能调控的不确定性;这还要看各养猪企业能繁母猪去化的执行力度和政策走向,产能到底去多少,力度决定去化幅度。
二是疫病的不确定性;个别地区疫病有抬头迹象,行业持续低迷亏损,会加大动物疫病的风险。
三是市场情绪的不确定性;市场博弈心态很强,只会拉长行业的低迷期,只会让行业的困难期延长,行业更加煎熬。就目前看,产能实实在在的降下去,行业才能迎来实质性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