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市场监测,全国生猪价格自10月中旬触底5.5元/斤后持续回升,10月29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已达6.08元/斤,正式突破6元/斤关口。这一价格较月内低点累计反弹超11%,山东、江苏、吉林等主产区率先突破6元/斤,南方部分地区更是逼近6.25元/斤,预计月内累计涨幅将达13.9%。
从区域格局看,东北三省率先领涨,黑龙江局地早在10月中旬便摸到6元/斤整数关,华北地区实现"五连涨",主流价格区间与东北基本持平,南北价差正快速缩小。这一轮涨价打破了此前连续6周的下跌态势,市场情绪明显回暖。
此次猪价反弹是供需两端及市场价差等多重因素共同驱动的产物。
在供应端,尽管能繁母猪存栏仍处于4035万头的高位,超出正常保有量4.2%,但已连续12个月实现下调,8月存栏量已降至3984万头;同时规模场占比超68%,散户加速退出市场,导致行业“有效产能”弹性下降。
从短期供应来看,10月规模场原本计划出栏1339.33万头,环比增幅达5.48%,但月末阶段市场供应出现明显缩量:养殖户受前期双节期间猪价不涨反跌导致的亏损影响,惜售情绪显著增强,散户与规模场均放缓出栏节奏,部分甚至选择压栏;头部猪企出栏量环比减少12%,临近月末集团场出栏缩量也对价格形成拉涨作用。
近期集团猪企月末完成出栏计划后缩量拉涨,头部猪企出栏量环比减少12%,叠加二次育肥集中入场——山东、河南等地二育入场比例从9月的5%升至12%,华东、华中入场比例更是达40%-60%,显著分流了屠宰场猪源。
需求端的季节性回升为猪价反弹提供了重要支撑。10月中下旬以来,南北气温骤降,北方提前入冬、南方进入深秋,居民“贴秋膘”的消费需求集中释放,猪肉成为首选肉类;南方地区腌腊季零星启动,食品加工企业及家庭开始备货,推动下游白条走货量增加,市场流通速度加快,屠宰场开工率也从9月的31.3%回升至32.38%。值得关注的是,前期市场集中出栏导致大猪存栏紧张,气温下降后肥猪消费需求增强,使得标肥价差不断扩大,南方部分地区标肥价差已接近1元/公斤,这一价差优势进一步提振了养殖户信心。
尽管当前猪价反弹态势明显,但市场潜藏的多重风险仍需警惕。从长期供应基本面来看,产能过剩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能繁母猪存栏虽持续下降但仍高于正常保有量,生猪存栏总量同比也呈增加态势,这意味着四季度标猪供应依然充足。冻品库存压力同样不容忽视,全国冻品库存量已接近100万吨,若猪价持续上涨,屠宰场大概率会启动冻品出库,进而对现货价格上涨形成抑制。
短期市场风险主要集中在二次育肥和终端消费两个核心层面。二次育肥的集中入场在短期内分流了供应、推高了价格,但大量二次育肥猪源预计将在12月前后集中出栏,届时可能加剧市场供应压力,引发价格回调;同时,当前猪价冲高已导致二次育肥补栏成本攀升,市场谨慎情绪升温,二育入场量已出现下降迹象。终端消费的反弹力度不足更值得关注。数据显示,全国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仅较前期上涨0.41元/公斤,远低于生猪价格的涨幅,叠加肉禽等替代肉类价格处于低位,可能进一步分流猪肉消费需求。
综合来看,10月生猪价格反弹是供需两端季节性变化、市场价差拉动等短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同时也伴随着产能过剩、冻品库存高企、二次育肥集中出栏隐患及终端消费疲软等多重风险。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建议逢高分批出栏,规避市场波动风险;同时密切关注后续供应释放节奏及政策调控信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出栏与补栏计划。
来源:中国猪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