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猪周期演进对中国的启示

2025-05-14
来源:一颗巴豆

本文主要结合美国猪周期经验,对中国猪周期提供一些启示。整体而言有几个重点:首先,行业规模化是必然趋势,主要通过产业链自下游屠宰向上游养殖整合的方式;其次,规模化背景下,行业周期会从3-4年的规律波动转向7-8年的长周期,其本质是供需影响价格从而使行业出清的能力减弱,外部疫病对行业产能的影响更大;最后,美国的经验可以参考,但二者全产业链整合的形式会有不同,由饲料或养殖企业主导产业链自上而下整合更适合我国国情。

一、美国生猪行业变迁:从分散到垄断的三十年嬗变
当中国生猪产业正经历规模化转型阵痛时,美国生猪产业用三十年时间完成了从散户主导到集约化生产的蜕变。
根据USDA最新数据,存栏5000头以上规模场贡献的出栏量占比从1980年的3.8%跃升至2025年的73.6%,行业CR10集中度达到69.4%。这种结构性变革直接反映在产能波动上——1980-2000年间存栏量标准差为12.7%,而2000-2025年已收窄至4.3%。
图片
20世纪50—70年代,美国生猪产业链进入横向整合阶段,由于猪肉消费需求下降、猪肉价格低位导致养猪场数量减少近80%,叠加政策支持带动行业进行横向整合。
美国生猪产业链纵向整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屠宰加工厂数量减少超过2/3,行业集中度提升、养殖规模化带动大型屠宰加工企业向产业链上游养殖端延伸收购
1987年合同养殖模式的推广是美国生猪行业的规模化进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大型屠宰加工企业泰森食品率先与上游养殖场签订十年长约,到2015年合同出栏占比达69%,现货交易市场萎缩至不足10%。这种交易结构的改变,使得价格发现机制从散户主导转向产业链协同,周期波动性下降47%。
图片
这种规模化的蜕变催生三个反直觉现象:
首先,规模扩张与价格稳定性呈现正相关,1995-2010年规模场存栏量增长120%,但价格波动系数反而下降47%;
图片

其次,疫病冲击转化为竞争优势2014PED疫情导致散户淘汰率38%,规模场却借机并购扩大3%市场份额

最后,微利时代催生超额收益,史密斯菲尔德在行业平均利润率1.8%背景下,通过期货套保和副产品开发(动物疫苗、有机肥等衍生品贡献25%毛利,构建第二增长曲线)实现9.3%ROE

在美国产业链利润主要集中在屠宰加工环节,这也主要是由于其规模化驱动力量大部分来自于下游屠宰加工对上游的收购整合。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深加工肉制品约占美国肉类消费总量的70%,通过产品细分割也更容易实现增值。美国生猪屠宰行业集中度高于养殖行业。
图片

二、周期特征演变:从内生波动(价格)到外源冲击(疫病)

美国猪周期已从3-4年的规律波动转变为7-8年的长周期运行。1980-2000年间共出现5个完整周期,平均持续时间4.2年;而2000-2025年仅完成2.5个周期,平均跨度延长至9.6年。

这种转变的本质是价格驱动力的转换——内生性产能调节贡献度从68%降至23%,疫病等外部冲击影响权重升至54%价格对产能的调节作用不大,疫病等外部冲击的调节作用更大。

图片

这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展现得尤为典型。当现货价格跌破成本线时,规模场通过三个维度维持产能稳定:1)期货套保覆盖58%出栏量;2)与屠宰企业签订3-5年期销售合同;3)信贷额度使用率控制在67%的安全边际。这种"三重锁定"机制使行业产能波动率较散户时代下降71%

三、全产业链整合:两种模式殊途同归

在规模化进程中,史密斯菲尔德与泰森食品分别探索出纵向整合的两种范式,共同推动周期特征转变。

图片

模式1:史密斯菲尔德的生产合同体系

史密斯菲尔德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将4270家家庭农场转化为生产车间,养殖户仅承担10-15%的价格波动风险,其余由屠宰企业通过期货市场对冲,这使规模场能以0.15美元/磅的边际成本扩张,较自建猪场节省60%投资。此外,史密斯菲尔德通过生产标准输出,使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行业标准差从4.2降至1.8。这种深度绑定使企业固定资产周转率提升至4.2倍,较传统模式提高180%。但也存在弊端,例如企业养殖规模扩张受合同养殖户的制约,而且不同养殖户的场地设施、技术水平和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猪肉品质得不到保障,沟通成本和管理成本相对较高。

模式2泰森食品的销售合同网络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泰森食品10-15年长约锁定85%屠宰产能,构建从养殖到零售的数字化闭环。其核心在于:1)需求预测准确率达92%2)屠宰线利用率稳定在89%3)副产品开发贡献38%毛利。这种前向整合实现消费端数据直达养殖场,使价格传导周期从98天压缩至42天,价格发现效率提升57%

图片

四、对中国市场的启示

当前中国正处于美国1990年代的过渡阶段,美国经验表明,当规模化率突破65%阈值时,猪周期将从价格波动转向效率竞争。中国当前CR1521.3%,正处于规模化红利释放初期,未来5年或将见证周期长度从4年向6年演进的关键阶段。

但存在以下差异点:

美国饮食习惯以深加工的肉制品为主,因此美国生猪供给呈现产区分布特征,屠宰端整合发展要早于养殖端,屠宰加工市场规模也远大于养殖市场规模,屠宰企业通过向上游养殖端整合发展,并以合同制方式来保障生猪供给,逐渐形成企业+农户的契约生产模式,在生猪养殖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居民消费偏向于热鲜肉,促使生猪供给呈现销区布局的特征,饲料加工和生猪养殖行业规模远大于屠宰加工行业,且我国屠宰产能布局分散,因此由饲料或养殖企业主导产业链自上而下整合更适合我国国情

图片

这些差异决定了中国无法简单复制美国路径。牧原股份的实践提供了新思路:通过自繁自养+智能饲喂将成本控制在14/kg,同时布局屠宰业务使头均利润增加50元。这种纵向一体化模式可能催生中国特色的弱周期路径。

当行业进入弱周期时代,真正的赢家将是那些把猪圈变成"数据工厂"的创新者。毕竟,在这个每头猪都被芯片标记的时代,最大的风险不是价格波动,而是看不懂数据背后的产业密码。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