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6日,由微巍营养主办、微巍营养创始人岳隆耀博士发起的 2025 第三届微巍论坛在广州华钜君悦酒店圆满落幕。
微巍营养论坛由岳隆耀博士于 2023 年发起,旨在聚焦畜牧与饲料行业营养与管理等关键技术和热点问题,通过搭建实战型技术交流平台,实现企业技术难题与解决方案、企业需求与目标产品的精准对接,真正做到 "见微知著",助力行业创新发展。
接下来为大家分享由大帝汉克技术服务部李思勉、张哲豪现场整理的会议听课笔记完整版。
《脂肪与脂肪酸营养研究进展》
蒋宗勇 研究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一、背景
1.精准配方技术是提高养殖效益、节粮降本的关键
2.油脂的分类
(1)植物油,动物脂肪
(2)甘油三酯、类脂
3.饲用油脂的功能
(1)高效供能:提供浓缩的能量来源,能值约为碳水化合物的2.25倍
(2)提供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3)提高养分利用率,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4)抗菌,改善畜禽产品
(5)改善饲粮适口性和制粒
(6)减少粉尘和降低机械磨损
二、油脂的能值与消化率
1.油脂的净能值
实测的比推算的值高一些。
2.消化率
用于反映食入脂肪消化吸收程度的指标有三种:表观消化率、真消化率和标准消化率。
3.生长猪饲粮中油脂消化能和代谢能比较
结果有差异,这可能与油脂品质、猪的体重和品种以及日粮营养成分差异等有关。
4.油脂能量转化效率
INRA认为脂肪消化能转化代谢能为100%,而代谢能转化为净能的效率(k值)很高,可达90%,而淀粉(82%)、纤维和粗蛋白质约为60%。在生产中,通过利用油脂低热增耗的特性,在高温季节或热带气候地区配制高油脂低蛋白质日粮,降低猪热应激。
5.油脂提取方法对消化率的影响
(1)直接提取法高估了脂肪的消化率,推荐采用酸水解法测定脂肪消化率。
(2)CVB也采用酸水解法测定的脂肪含量推测净能值。
6.畜产品脂肪酸组成
肉:脂肪65%,蛋:脂肪39%,奶:脂肪30%。主要是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这三种脂肪酸,占了60%-80%。
7.脂肪酸平衡
(1)供方面:脂肪的组成,消化率,功能脂肪酸怎么搭配,满足营养需求
(2)需方面:需求量、脂肪酸平衡模式
三、饲用油脂/脂肪酸在动物饲养中的应用研究
1.仔猪
仔猪饲粮中添加短链、中链和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缓解仔猪断奶应激,改善肠道健康和生长。
2.母猪
改善生产性能:短链脂肪酸(如丁酸)和中链脂肪酸(如月桂酸甘油酯、椰子油)可缩短母猪产程、提升母乳成分(乳脂、乳蛋白、免疫球蛋白),并提高仔猪断奶体重。
降低死亡率:母乳中脂肪含量与仔猪死亡率呈负相关,亚油酸水平越高,仔猪存活率越高
繁殖性能优化:必需脂肪酸(如亚油酸)通过调控细胞信号和激素合成,显著提高母猪配种成功率及胚胎发育质量。
3.公猪
公猪精液质量提升:添加特定脂肪酸(如1:1的w-3和w-6)可增加精子总数、活力及前列腺素水平。
4.蛋鸡
蛋鸡产蛋性能改善:功能性脂肪添加可延缓老蛋鸡产蛋性能下降,并增强蛋壳质量,
5.肉质
新鲜肉加工:饲料中添加1.7%-1.8%的亚油酸可改善肉质;但腌制火腿需减少亚油酸添加,以避免脂肪氧化影响口感。
四、展望
1.完善脂肪酸营养价值评定,建立动态营养需求模型,为精准营养管理和国产化饲料配方系统建设奠定数据与模型基础。
2.构建理想脂肪酸需求模式(必需脂肪酸需要量、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比例、w-3/w-6脂肪比例、脂肪酸结构和功能的平衡等)。
3.加快功能性脂类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助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精准营养与智能养猪》
谭家健 博士(广西扬翔集团研究院院长)
一、集团业务布局与技术战略
1.全产业链覆盖
业务范围:涵盖从农场到餐桌的全链条,包括饲料生产、育种、养殖、屠宰等环节。
智能领域拓展:同步开展智能仓储、智能养殖研究,通过后台技术赋能优化全流程。
2.研究院定位与作用
中台属性:不直接参与养殖或饲料生产,专注细分领域技术研发,为集团提供二级技术支持战略。
战略匹配:技术战略紧密围绕集团总目标(如保供、节粮、利润导向),例如:
(1)保供:提升单位时间产出效率;
(2)节粮:优化饲料转化率,减少粮食浪费;
(3)利润:精准调控养殖规模,匹配猪价周期。
二、阶段如何划分才合理
1.25公斤分段逻辑上可能宽了
2.案例
(1)法系、PIC增重,无脂瘦肉及体蛋白沉积的规律和效率完全不同,相应的营养需要也不同
(2)一般营养标准及饲喂程序无法完全覆盖多个品系营养需求
(3)过测定不同品系生长的线,在得日增重,日净能摄入量,体蛋白沉积曲线,建立猪只动态营养需要模型,并制定与之匹配的营养标准
3.后备母猪营养需要如何制定
4.不同机构推荐的后备母猪营养标准不一
5.为什么有不同标准
(1)原因一:不同机构推荐的后备猪培育参数不同
(2)原因二:后备母猪培育目标不同
6.你需求是什么?
低胎次(后备~2胎)淘汰占总淘汰母猪的52.89%
后备母猪:不发情占总淘汰母猪的51.04%
1~2胎:不发情分别占40.08%和25.70%
促进后备母猪发情,减少1~2胎母猪的淘汰,使更多母猪进入第3胎是后备母猪培育的目标
7.明确问题,从而明确需求和标准
(1)“每百头母猪头两胎提供的断奶仔猪数”
每100头母猪头两胎提供的断奶仔猪数=100x母猪头两胎的断奶头均数x母两胎留存率
(2)新指标在生产中的作用
从个体水平上:抓头两胎母猪的断奶仔猪数
群体性能水平:抓两胎留存率
(3)基于新指标的需要定义培育参数
(4)基于培育参数制定后备营养标准
三、精准饲喂
饲喂流程精准执行,饲喂方式精准调整
四、精准配方、精准生产
1、批次原料调整配方;
2、氨基酸配料同步优化;
3、生产者服务于猪;
4、严格执行参数,检定生产精度。
1. 核心要素协同
营养、育种、兽医三者缺一不可:
(1)育种:对标高产,提升猪群遗传性能;
(2)兽医:构建结构化生物安全体系(如分阶段养殖场设计、两点式生产模式),保障成活率(目标≥95%);
(3)营养:作为养猪能力的核心构成,需与育种、兽医策略协同。
五、智能养猪
1.智能养猪的定义
(1)以电子耳标建立身份识别,以栏会卡建立空间识别,把物理世界的猪变成数字世界的猪
(2)通过自动测定+算法模型对养猪场景自动控制,实现机器代替人力和人脑
(3)以机器学习方法(从训练数据中学习经验并执行任务的过程)不断优化算法模型
2.技术路径
(1)以软硬件工程技术打通原料端、饲料端和养殖端的信息流
(2)完成猪全周期数据自动采集
(3)初步建立全场景的关键模型及配套控制设备
(4)数智化精准营养和环控推进养猪提质增效
(5)营养新成果:依托机器学习方法确定标准
3.数智技术推动育种发展
扬翔全域数智育种规划
成果:建立各世代全域数智育种群体全测定
六、总结
(1)数智养猪有助于提升性能和人效
(2)基于自动测定实现自动控制
(3)基于数据集拟合不断优化模型
(4)数据推进智能养猪,实现养猪工业化时代进入数字化时代
《小品种氨基酸的营养与健康作用》
Dr Jae Cheol Kim 博士(希杰全球营养技术总监)
一、精氨酸的核心功能
1. 营养与代谢调控
(1)蛋白质合成:作为关键氨基酸,直接参与机体蛋白质构建,促进肌肉生长。
(2)肠道健康:
代谢生成鸟氨酸和一氧化氮(NO),增强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降低渗透率(如血清果糖/甘露醇比例降低)。
改善断奶仔猪肠道健康,减少腹泻和体重损失。
(3)免疫提升:
生成一氧化氮,增强免疫细胞活性,应对应激(如断奶、疾病)。
应急状态下(如感染),精氨酸需求显著增加。
2. 繁殖性能优化
(1)母猪:
提高胚胎存活率,增加产仔数和断奶仔猪数量。
促进乳腺发育,提升泌乳量(通过催产素调节)。
(2)公猪:改善精液质量,提高繁殖效率。
3. 生长与发育促进
(1)仔猪:
加速断奶后体重增长,降低死亡率(如添加0.06%精氨酸时效果最佳)。
优化饲料转化率(FCR),减少氨排放(血浆氨含量降低)。
(2)育肥猪:
抑制脂肪沉积,促进瘦肉率提升(通过一氧化氮舒张血管、增加肌肉血流量)。
二、精氨酸的需求与影响因素
1. 需求量差异
(1)仔猪:
断奶后(7-21天)推荐摄入量为1.2-1.75克/公斤日粮,显著高于传统标准(NRC推荐量的2.3-3.5倍)。
体重11-25公斤阶段,色氨酸与赖氨酸比例(色赖比)建议为18.6%。
(2)母猪:
妊娠期可消化精氨酸需求达1.5%(对照组1%),哺乳期推荐色赖比135%以最大化仔猪生长。
(3)应激状态:
疾病、高温或低蛋白日粮时,需求量增加30%-50%。
2. 合成限制与补充必要性
(1)内源性合成不足:
仔猪(尤其是断奶仔猪)肠道发育不完善,合成能力有限,需外源补充。
肝脏不参与精氨酸合成,主要依赖肠道和肾脏(成年猪可满足基础需求)。
(2)外源补充场景:
断奶仔猪、高产母猪、病愈恢复期动物。
低蛋白饲料配方中,通过添加精氨酸平衡氨基酸比例。
三、实验研究与应用效果
1. 仔猪断奶实验(美国华州立大学)
(1)设计:
阶段划分:0-7天(实验日粮)、7-21天(继续处理)、21天后(常规日粮)。
精氨酸水平:0.03%-0.09%饮水添加。
(2)结果:
0.06%添加组肠道渗透率最低(果糖/甘露醇比例最佳),体重增长显著(41天增重超2公斤)。
血浆氨含量随摄入量增加而降低(0.2-1.2克/公斤阶段)。
2. 母猪繁殖实验(加拿大/中国合作)
(1)设计:妊娠期至哺乳期添加精氨酸,对比对照组(1%可消化精氨酸)与实验组(1.5%)。
(2)结果: 实验组断奶仔猪数量增加,死亡率降低,泌乳量提升10%-15%。
3. 育肥猪生长实验(堪萨斯州立大学)
设计:精氨酸梯度45%-145%(以NRC标准为基准),分阶段饲喂。
结果:145%水平组瘦肉率最高,脂肪沉积减少,饲料转化率优化。
四、行业应用与挑战
1. 配方优化策略
(1)动态调整:根据猪群品种(如PIC、法系)、生长阶段(如后备、妊娠、育肥)及应激状态,灵活调整精氨酸比例。
(2)协同效应:与赖氨酸、色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平衡(如色赖比推荐值随体重阶段变化)。
2. 技术挑战
(1)合成成本:精氨酸为必需氨基酸,工业合成成本较高,需优化添加效率。
(2)检测方法:依赖血清代谢物(如果糖、甘露醇)评估肠道健康,需标准化检测流程。
3. 未来研究方向
(1)品种改良对精氨酸需求的影响(如高产母猪肠道合成能力变化)。
(2)低蛋白日粮中精氨酸替代豆粕的可行性及环保效益(减少氮排放)。
五、总结
精氨酸通过调控蛋白质合成、肠道健康和免疫功能,在猪营养与繁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需求量因生长阶段、品种和环境应激而异,需通过精准配方和外源补充实现效益最大化。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聚焦品种特异性需求和低成本合成技术,以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鸡、猪饲料原料评价与数据库构建进展》
贺喜 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
一、湘佳黄鸡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构建工作进展
1.不同酸价米糠黄羽肉鸡有效能值及表观回肠氨基酸消化率的评定
(1)不同酸价的米糠养分含量不同,米糠的总能、粗脂肪及粗蛋白含量随米糠酸价升高而降低。
(2)米糠在肉鸡饲养前期日粮中的推荐添加比例为15%,该添加比例下米糠酸价小于13.17mgKOH/g均可;在肉鸡饲养后期日粮中的推荐添加比例为低于30%,所用米糠酸价越低越好。米糠酸价低于13.17mgKOH/g,且添加比例低于30%时,可基本不考虑添加米糠对日粮表观回肠氨基酸消化率的影响。
2.快速型黄羽肉鸡玉米代谢能及氨基酸消化率评定
(1)12~18日龄得到的AME、AMEn均值分别为12.96 MJ/kg、12.55 MJ/kg,35~38日龄得到的AME、AMEn均值分别为13.06 MJ/kg、12.72 MJ /kg。
(2)10种不同来源玉米中氨基酸变异系数大,在14~18日龄必需氨基酸SIDAA前3分别为组氨酸(82.53%)、亮氨酸(77.91%)、苯丙氨酸(73.75%)。35~39日龄必需氨基酸SID前3分别为蛋氨酸(86.97%)、苯丙氨酸(76.36%)、异亮氨酸(74.15%)。
3.快速型黄羽肉鸡豆粕代谢能及氨基酸消化率评定
(1)12~18日龄得到的AME、AMEn均值分别为9.56 MJKg、9.11MJkg,35~38日龄得到的AME和AMEn均值分别为10.67 MJ/kg、10.06 MIkg。
(2)10种不同来源豆粕中甘氨酸、丙氨酸、酪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含量变异系数均大于10%。
(3)14~18日龄必需氨基酸SIDAA前三位分别为色氨酸(94.65%)、蛋氨酸(91.80 %)精氨酸(87.16%)。35~39日龄必需氨基酸SID前3分别为色氨酸(76.68%)、精氨酸(86.83%)、苯丙氨酸(86.52%)。
4.快速型黄羽肉鸡小麦代谢能及氨基酸消化率评定
(1)12~18日龄快速型黄羽肉鸡小麦AME和AMEn的平均值分别为12.22 MJ/Kg和12.11 MJ/Kg;33~39日龄快速型黄羽肉鸡小麦AME和AMEn的平均值分别为13.17 MJ/kg和13.09 MJkg。
(2)18日龄快速型黄羽肉鸡SID Ala在10种小麦之间差异不显著,SID Gly在10种小麦之间差异显著,其余氨基酸的SID存在极显著差异;39日龄快速型黄羽肉鸡,除IIe和Pro的SID差异不显著之外,其它氨基酸的SID在10种小麦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5.快速型黄羽肉鸡棉籽粕代谢能及氨基酸消化率评定
(1)14~18日龄时10种棉籽粕的AME、AMEn均值分别为8.82MJ/kg、8.06MJ/kg,35~39日龄时10种棉籽粕的AME和AMEn均值分别为8.12 MJ/kg、7.33MJ/kg。
(2)14~18日龄棉籽粕SIDAA值范围为66.34%~87.84%,不同来源棉籽粕SIDPHC差异不显著;35~39日龄SIDAA范围为45.21%~87.01%,不同来源棉籽粕的各氨基酸的SID值差异显著。
(3)14~18日龄棉籽粕准确性最佳的SIDAA预测模型为SIDMet;快速型黄羽肉鸡35~39日龄棉籽粕准确性最佳的SIDAA预测模型为SID Asp。
6.快速型黄羽肉鸡高粱代谢能及氨基酸消化率评定
(1)12~18日龄快速型黄羽肉鸡高粱AME和AMEn的平均值分别为12.61 MJ/kg、12.53 MJ/kg; 33~39日龄快速型黄羽肉鸡高粱AME和AMEn的平均值分别为14.66 MJ/kg、14.59 MJ/kg。
(2)不同来源高粱的18日龄和39日龄快速型黄羽肉鸡各个氨基酸的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均呈极显著差异关系。
7.湘佳黄鸡玉米豆粕减量配方体系优化
(1)使用小麦、菜粕、棉粕等非常规饲料原料建立了低玉米豆粕型日粮配方体系,探究了酶制剂在小麦型日粮中的应用效果。
(2)使用高粱、菜粕、大米蛋白粉等非常规饲料原料建立了低玉米豆粕型日粮配方体系,探究了酶制剂益生菌、乳化剂等在高粱型日粮中的应用效果。
(3)使用菜粕、棉粕、玉米蛋白粉、酶解棉籽蛋白等非常规饲料原料建立了低玉米豆粕型日粮配方体系,探究了酶解棉籽蛋白、水解鱼蛋白肽在肉鸡日粮中的应用效果。
二、白羽肉仔鸡饲料原料评价工作进展
1.大米、碎米常规养分含量相近(7%左右CP,50%以上淀粉,3%左右AEE)氨基酸组成和消化率与玉米相近,但代谢能值高于玉米,可作为一种能量饲料应用于肉仔鸡。
2.日龄显著影响肉仔鸡回肠养分消化在设计配方时应对这一因素加以考虑。
3.米糠受品种、产地等影响较大;氧化酸败是影响米糠饲用价值的主要因素,随着酸败程度的加深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下降;米糠脱脂后产生米糠粕受产地等影响较小,质量更加稳定。
三、猪饲料原料评价
(1)大麦的猪DE和ME的平均值分别为12.26 MJ/kg和11.87 MJ/kg。大麦EE、CF和ADF含量可作为大麦猪DE、ME和SIDAA的关键预测因子。
(2)高粱的猪DE和ME的平均值分别为14.25 MJ/kg和14.13 MJ/kg。高粱中的单宁含量可作为高粱猪DE、ME和SIDAA的关键预测因子。
(3)木薯猪DE和ME分别为13.52 MJ/kg和13.25 MJ/kg。不同来源木薯的淀粉含量高且变异小,但CP和EE含量均偏低且变异大,氢氰酸(HCN)是造成木薯间猪DE、ME和SIDAA变异的关键预测因子。
(4)糙米的猪DE和ME的平均值分别为14.22MJkg和13.83 MI/ks。糙米TS、CF、GEADF、Ca、EE和DM含量可作为糙米猪DE、ME和SIDAA,的关键预测因子。
(5)小麦的DE和ME的平均值分别为13.85和13.32 MIg。高粱中的NDF和ADF含量可作为小麦猪DE、ME和SIDAA的关键预测因子
(6)饲料稻猪DE和ME分别为12.01MJkg和11.39 MJ/kg。不同来源饲料稻的有效磷和纤维组分是造成饲料稻间猪DE、ME和SIDAA,变异的关键预测因子。
(7)麦麸的猪DE和ME的平均值分别为10.61 MJ/kg和9.99 MJ/kg。EE、Ash和Ca含量可作为麦麸猪DE、ME和SID~的关键预测因子。
(8)米糠的猪DE和ME的平均值分别为11.65和11.03 MJ/kg。米糠中的EE、NDF和ADF含量可作为米糠猪DE、ME和SIDAA的关键预测因子。
《低蛋白多元化日粮矿物盐平衡研究进展》
曾祥芳 教授(中国农业大学)
一、低蛋白日粮矿物盐平衡技术背景
1.常量/微量矿物元素在畜禽生产中起到调节电解质平衡、促进骨骼生长、改善生长性能及健康状况的作用,对提高畜禽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低蛋白质日粮减少了富含钠、钙、镁、钾等阳离子元素的蛋白原料用量
3.非常规饲料原料的使用增加了电解质平衡状态的不确定性
二、研究进展
1. 锌对仔猪生长的影响
低蛋白质日粮补充适宜水平Zn可提高仔猪饲料转化效率
2.磷的利用率与适宜水平
低中高磷水平对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
3.电解质平衡(钠、钾、镁)
(1)硫酸镁钾提高仔猪1~42天平均日采食量
(2)硫酸镁钾可显著降低断奶仔猪 29~42 d腹泻率
(3)添加 0.15%、0.30%和0.45%的硫酸镁钾显著降低断奶仔猪血清IL-10的含量
(4)添加硫酸镁钾可线性降低血清IL-1β的含量
(5)饲粮添加0.60%,0.75%的硫酸镁钾显著降低空肠IL-1β的含量添加0.30%,0.60%和0.75%的硫酸镁钾显著降低空肠IL-2的含量
4.仔猪低蛋白日粮的最佳dEB值研究
(1)相较于双高组(粗蛋白18.5%,dEB 233.88 mEq/kg) ,双低组(粗蛋白16.5%,dEB 148.24 mEq/kg)日粮显著降低了仔猪末重、平均日增重和粗蛋白消化率
(2)相较于双高组日粮,双低组日粮引起仔猪酸碱失衡,降低了血清中精氨酸、亮氨酸和谷氨酸含量,增加了血清中赖氨酸含量
(3)与双高组相比,双低日粮仔猪肠上皮微绒毛数量减少、排列不规则以及肠表面凹槽加深;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降低
(4)通过二次曲线和非线性拟合模型分析得出,仔猪低蛋白低豆粕日粮的最佳dEB值为231mEq/kg
(5)250 mEq/kg dEB 组生长性能最高,粗蛋白消化率最高。电解质平衡值对粗脂肪、粗纤维、钙、磷的消化率无显著影响
5.生长猪(25-58kg)低蛋白日粮微量元素平衡模式研究
6.育肥猪低蛋白日粮微量元素平衡模式研究(70-100kg)
低蛋白日粮微量元素的变化对血清谷丙转氨酶(AI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酐(Crea)的影响显著
7.育肥猪低蛋白日粮微量元素平衡模式研究
(1)铁:血清谷丙转氨酶(ALD,谷草转氨酶(AST) 和乳酸脱氢酶(1LDH)显著负相关(P<0.05),肌酐(Crea)极显著负相关
(2)锌: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TP)和尿酸(UA)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肌酐(Crea)和乳酸脱氢酶(DH)含量极显著正相关
8.低蛋白质日粮中添加硫酸镁钾对育肥猪的影响
(1)低蛋白质日粮中添加硫酸镁钾可有效提高猪生长性能改善胴体性状和肉品质
(2)低蛋白质日粮中添加硫酸镁钾对育肥猪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3)低蛋白日粮中添加硫酸镁钾显著降低了育肥猪出栏时血清中促炎因子-1a、IL-6和TNF-a的水平,显著降低了育肥猪的炎症反应
(4)低蛋白日粮中添加硫酸镁钾提高了育肥猪出栏时血清中免疫因子的水平,以及钾和镁元素的水平,显著降低了全身氮无效氧化损失
9.日粮高钙、磷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1)2倍NRC水平的钙磷显著提高猪采食量,对日增重无显著影响
(2)高钙+磷可降低 IPEC-.J2 细胞锌的吸收
(3)高钙+磷可降低细胞ATP含量和Na+-K+-ATP酶的活性
10.妊娠后期-泌乳期低蛋白日粮添加硫酸镁钾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1)低蛋白日粮添加硫酸镁钾显著降低母猪窝产死胎率,窝产木乃伊胎率
(2)低蛋白日粮添加硫酸镁钾显著提高了断奶仔猪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降低哺乳仔猪腹泻率
(3)低蛋白日粮添加硫酸镁钾显著增加了母猪常乳中免疫因子IgM的含量
三、总结
1.矿物盐需要及电解质平衡是低蛋白多元化日粮配制的关键技术之一
2.电解质平衡要从只考虑钠钾氯的传统观念转变到钠钾氯硫镁等全面考虑
3.电解质平衡会影响机体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肉品质等
《乳仔猪蛋白原料创新研究和应用》
陈宏 博士(嘉吉动物营养CFI业务技术总监)
一、乳仔猪蛋白营养研究
1.欧洲仔猪断奶后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1)饲料安全
(2)饲料工艺
(3)饲喂程序
(4)乳猪早期营养
(5)饲料添加剂
(6)营养方案
低蛋白和纤维应用技术
高消化蛋白原料应用
2.重新思考蛋白和纤维在仔猪日粮中作用
优化蛋白和纤维来源和水平可以改善仔猪肠道健康和生长表现
(1)添加合成氨基酸
(2)适度降低粗蛋白
(3)配方设计考虑可发酵蛋白
(4)关注纤维和可发酵蛋白交互作用
3.低蛋白和合成氨基酸对仔猪影响
降低蛋白和补充合成氨基酸有一定限制,研究表明需要关注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酸的最低比例。
4.蛋白水平影响仔猪健康
饲喂低蛋白日粮仔猪毛色差可能反映出营养素缺乏,而高蛋白组仔猪外观落后可能与肠道健康有关
5.可发酵蛋白在配方设计中应用
(1)可发酵蛋白摄入量与仔猪的腹泻线性相关
(2)可发酵蛋白FP对肠道微生物区系影响
氨基酸为唯一能量来源
影响异丁酸和异戊酸合成
与蛋白质消化相关
发酵乳酸产生C2-C6,及含硫化合物
6.纤维:结构碳水化合物
包括那些既不被酶分解也不发酵的碳水化合物,会向肠道提供机械刺激
7.蛋白和纤维组合对仔猪的影响
提供特定适合的蛋白和纤维给肠道微生物菌群可改善动物健康和生长表现。
8.结构碳水化合物可影响肠道微生物稳定性
(1)日粮中结构碳水化合物水平越高,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群越稳定
(2)高结构碳水化合物促进形成水解纤维的微生物种群,改善生长性能
二、高消化蛋白原料:蛋白和纤维结构改变
1.加工工艺对蛋白原料可发酵蛋白影响
(1)高消化蛋白原料加工案例:HTM加工工艺
采用特殊HTM工艺,可以和水更好的结合;进入消化道形成均匀食糜,提高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减少腹泻的风险,
(2)高消化蛋白原料作用机理
提高蛋白回肠消化率
微生物菌群调节
高水合力
更低的抗营养因子
(3)植物蛋白原料回肠消化率对比
Provisoy Lys+Met AID消化率在各组中最高;
Energy 改变不显著;
(4)工艺处理改变蛋白原料后肠可发酵蛋白
合适加工工艺可以提高豆粕消化率,减低可发酵蛋白
(5)蛋白结构和蛋白消化相关
β结构蛋白体外消化率是负相关
(6)高消化蛋白原料
加工工艺对纤维影响
三、 案例分享
1.案例1:仔猪粪便有显著且稳定的改善作用
仔猪粪便质量平均提高 30%
嘉吉荟萃分析,使用乐融易替代至少60%豆粕可以观察到更一致的益处
78%实验可以看到积极效果
2.案例2:高消化蛋白原料改善弱仔猪的健康度
高消化蛋白原料改善健康度差猪场弱仔(21天,4kg)的增重和腹泻
3.案例3:高消化蛋白原料重塑教槽料感官
更高的水结合力,可以生产出海绵状,营养均衡的Micrum教槽料!
4.乳仔猪原料优选一肠道健康
《仔猪肠道健康营养调控技术研究》
王丽 研究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
一、研究背景
1.仔猪断奶腹泻及断奶后死亡率仍比较高,严重影响MSY及生产效益。
2.后抗生素时代除饲养管理外营养调控仍是缓解仔猪腹泻主要途径之一
二、仔猪断奶后肠道发育性变化
1.断奶对肠道的损伤
(1)肠道黏膜层的完整性与肠黏膜细胞的迁移更新及大量线粒体能量的支持密切相关;
(2)肠道粘膜层的完整性是肠道发挥正常屏障功能和消化功能的基础。
2.仔猪断奶后不同时间对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与断奶前相比,仔猪回肠粘膜中的淀粉酶活性在断奶后第1、4、7、11、14 天显著降低,胰蛋白酶活性在第4天有降低的趋势(P-0.07)。
3.仔猪断奶后不同时间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1)断奶后仔猪回肠肠道形态的发育性变化
与断奶前相比,仔猪回肠中的绒毛高度在断奶后第1天显著降低;在断奶后第1、4、7、11、14天的隐窝深度显著升高,而绒隐比显著降低。
(2)断奶后仔猪肠道通透性及肠屏障功能相关蛋白表达的发育性变化
与断奶前相比,仔猪空肠的TER 在断奶后4、7、11、14天显著降低,而在断奶后1天的显著升高。
与断奶前相比,仔猪空肠中 MUC2在断奶后第1、11天的显著升高,而LYSO在断奶后第1、4、7、11、14天显著降低。
(3)断奶后仔猪空肠线粒体活性氧产量、线粒体膜电位的发育性变化
与断奶前相比,仔猪空肠中活性氧产量在断奶后第1、4、14 天显著升高,而线粒体膜电位在断奶后第 1、4、7、11、14 天显著降低。
与断奶前相比,仔猪空肠中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Ι、Ш活性在断奶后第4、7、11、14 天显著降低
(4)断奶后仔猪肠道免疫功能的变化
在空肠中,与断奶前相比,在断奶后第1天显著上调了空肠中NLRP3的mRNA表达水平;在断奶后第1、4天显著上调了空肠中Caspase-1、1L-1β的mRNA表达水平。
在回肠中,与断奶前相比,断奶后第1天显著上调了回肠中IL-18的mRNA表达水平,在断奶后第1、4天显著上调了回肠中NLRP3、ASC的mRNA表达水平,在断奶后第1、4、7天显著上调了回肠中Caspase-1的mRNA表达水平。
免疫荧光结果表明,与断奶前相比,NLRP3的表达在断奶后第1、4天显著升高。
(5)断奶后仔猪肠道菌群的发育性变化
花瓣图表明在所有组中共发现106个共有的OTU。
在门水平上,螺旋体门在断奶后第1天显著升高,断奶后第7、11、14天显著降低;拟杆菌门在断奶后第4天显著升高,而在断奶后第7天恢复至断奶前水平。在纲水平上,梭菌纲、柔膜细菌纲在断奶后第1天显著升高,断奶后第11天以及14天显著降低;拟杆菌纲在断奶后第4、7天显著增加,断奶后第11天以及14天显著降低;
(6)断奶后仔猪肠道差异代谢物的发育性变化
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的结果可见,所有组在散点围上均出现了明显的分离,说明断奶后不同时间对样本代谢特征产生了显著影响。
(7)断奶后不同时间对仔猪肠道菌群丰度与差异代谢物
结果发现,仔猪断奶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广古菌门与氨基酸代谢、神经递质与抗炎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4.小结
(1)解析了仔猪断奶后不同时间发育性变化规律,包括肠道消化功能、线粒体功能、免疫功能及肠神经系统的变化情况,揭示断奶后仔猪肠道损伤/腹泻的分子机制。
(2)断奶会导致肠道消化功能和肠屏障的损伤,线粒体功能紊乱。
三、营养调控技术与关键方案
1.罗伊氏乳杆菌LR1
(1)断奶-上市全程添加罗伊氏乳杆菌LR1可促进仔猪生长,显著提高1-14天的平均日增重22.7%。
(2)LR1 提高肠道抗菌肽和粘液素的表达
(3)LR1 提高回肠菌群中乳酸杆菌属的丰度
2.罗伊氏菌素
(1)LR和RT均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的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LR和RT均显著降低仔猪腹泻率
(2)罗伊氏菌素改善断奶仔猪肠屏障
(3)罗伊氏菌素改善ETEC K88感染断奶仔猪肠屏障功能
3.蝽抗菌肽
降低断奶仔猪腹泻率;降低仔猪血液中DA0和D-Lactate的含量;有提高血清GSH-Px趋势;显著增加肠道菌群丰富度Chao指数;显著降低肠道菌群多样性Simpson指数。显著降低ETEC K88攻毒断奶仔猪腹泻率;增加回肠Occludin基因的表达;显著降低断奶仔猪试验1-28d料重比。
4.葡聚糖脂(Glucan lipid)
(1)缓解呕吐毒素(DON)诱导的肠道氧化应激
(2)改善肠道菌群多样性
四、总结
1.解析了仔猪断奶后不同时间肠道发育规律,显示断奶会导致肠道消化功能和肠屏障的损伤,线粒体功能紊乱。
2.后抗生素和低锌时代,改善仔猪肠道健康需要多种措施协同作用,目前营养方面,不是单一的饲料添加剂可以完全替代抗生素的,且达到饲用抗生素的有效性、稳定性和低成本。
3.要综合考虑不同饲养环境、猪群健康状况、营养水平、饲料新鲜度、饲养管理技术与设施设备等配套情况,来制定不同的仔猪肠道健康改善方案。
Analysis of Key Points in Nutrition and Management for High prolific Sows in Europe
《欧洲高产母猪的营养和管理要点》
GUILLARD Fabien 博士(拉曼动物营养养猪专家)
一、欧洲养猪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1.行业现状
(1)欧洲猪肉产量全球第二(仅次于中国),西班牙、德国、法国为主要生产国。
(2)近40年关键变化
1980年:环保法规严控氮磷排放
1996年:限制抗生素(AGP)及氧化锌使用
2000年后:强化动物福利(如降低养殖密度、改善设施)
2010年后:聚焦可持续性及环境保护(碳排放、肥料循环利用)
2.核心挑战
(1)成本与利润:劳动力、设施成本上升,猪肉价格平稳不变,导致养殖利润下降;
(2)消费趋势:欧洲猪肉消费量持续下降,倒逼企业提升母猪生产效率(如 MSY 指标)。
二、高产母猪的核心管理目标:提升 MSY 与应对副作用
1.MSY 的决定性作用
法国 IFIP 调查显示,MSY(每头母猪年提供上市肥猪数)对猪场盈利能力的影响占比超 50%,远高于饲料成本(22%)和料肉比(13%)。
数据案例:每窝断奶仔猪数增加 0.5 头,母猪年利润提升约 848 元;育肥期死亡率下降 1%,利润增加 277 元。
2.高产带来的负面问题
(1)产仔数增加导致仔猪出生重降低
(2)断奶前仔猪死亡率显著上升
(3)高产母猪淘汰胎次下降,终生产仔数减少。
三、营养管理关键措施
1.精准体况管理
(1)母猪健康隐患:
背膘过瘦或过肥均影响生产性能(瘦→出生重低;肥→哺乳期采食量下降、产程延长、死胎率上升)
(2)监测指标:除背膘外,还需关注肌肉厚度(如妊娠后期肌肉损失会导致泌乳能力下降)
(3)分群策略:根据断奶后体尺(体长、肥瘦)分群,优化不同阶段饲喂量(如妊娠后期避免蛋白/能量不足)。
2.纤维与益生菌的应用
(1)纤维的核心作用:
围产期添加纤维可缓解便秘、缩短产程(便秘程度与产程长度正相关);
提升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促进营养吸收(可溶性纤维与不可溶性纤维搭配使用);
(2)布拉迪益生菌:
调控肠道菌群平衡,减少炎症反应,降低死胎率(试验显示死胎率从 9.2% 降至 6.4%);
提高纤维利用率,改善饲料效率(窝增重提升 7%,母猪体损失减少)。
3.分阶段营养策略
妊娠前期:根据体况调整饲喂量,避免过度肥胖;
妊娠后期:确保氨基酸和蛋白供应,防止肌肉分解;
哺乳期:高纤维日粮维持肠道健康,搭配益生菌提升泌乳质量。
四、总结与未来
为了进一步降低造肉成本,母猪的生产性能还是会进一步提高,但同时我们需要应对生产性能提高带来的一些问题存在:比如猪初生重下降,哺乳期死亡率下降,猪生产年限下降等问题。
建议:
(1)遗传+营养+管理协同:育种需兼顾产仔数与仔猪质量,配合精准营养和精细化管理;
(2)无抗趋势下的替代方案:纤维素与益生菌在改善肠道健康、减少抗生素依赖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高产母猪的氧化应激和炎症问题分析及产业价值》
张显东 博士(礼蓝动保营养技术总监)
一、高产母猪的核心矛盾:生产性能与健康的平衡
1.遗传育种的局限性
育种目标侧重生产性能(如产仔数),母猪健康仅作为附属条件,导致高产母猪面临“使用寿命缩短、仔猪质量下降”等问题。
2.权衡原理:资源有限时,提升产仔数需以牺牲母猪健康为代价(如氧化应激、炎症风险增加)。
3.生殖免疫学视角:胚胎着床面临母体免疫排斥(携带 50% 父系异源基因),需通过免疫微调实现妊娠,导致母猪免疫系统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易感染疾病。
二、氧化应激与炎症:高产母猪的底层威胁
1.氧化应激的本质
(1)来源:线粒体能量代谢产生活性氧(ROS),高产母猪高代谢组织(心脏、肠道、生殖系统)ROS 生成量显著增加。
(2)损伤机制:ROS 攻击细胞膜、蛋白质和 DNA,引发细胞损伤,与衰老、疾病直接相关(如肠道炎症、胚胎着床失败)。
2.炎症的触发与恶性循环
(1)诱因:病原感染(如 LPS、肽聚糖)、细胞损伤释放内源性物质(如破裂细胞蛋白)。
(2)肠道的核心作用:70% 免疫细胞聚集于肠道,免疫激活时糖酵解增强,产生大量 ROS;高产母猪血液优先供给胎儿和乳腺,肠道缺血易引发肠漏,促使病原体侵入,加剧炎症反应。(3)恶性循环:氧化应激→肠道损伤→炎症反应→更多 ROS 生成→进一步损伤,形成“氧化-炎症”闭环。
三、产业影响与应对方案
1.生产性能损失
(1)胚胎死亡率:氧化应激导致胚胎着床失败,胚胎死亡率高达 72%,是仔猪数量不足的关键原因。
(2)仔猪质量:氧化应激引发仔猪出生重不均、弱仔率增加,断奶前死亡率上升。
2.创新解决方案:优宝健(礼蓝动保)
(1)作用机制
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减少大肠杆菌等有害菌,增殖双歧杆菌、普雷沃氏菌等有益菌,提升短链脂肪酸(SCFA)和乳酸生成。
增强抗氧化能力:提高血液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降低氧化损伤。
(2)实证效果
全球12项试验(2000 +母猪)显示:每窝断奶仔猪数增加0.3-1.5头(平均 0.7 头/胎),PSY年均提升1.6头;窝均增重提高273克/天,母猪泌乳量增加700克/天,仔猪断奶体重提升10%。
四、总结
1.跨学科视角:需打破营养师与兽医的专业壁垒,从“遗传-营养-免疫”协同角度解决高产母猪健康问题。
2.核心逻辑:高产母猪的氧化应激与炎症是制约生产效率的底层矛盾,通过肠道菌群调控实现 “减损增效”,是突破遗传育种瓶颈的关键路径。
《靶向脂肪代谢改善猪生长与健康的探索与实践》
宋彤星 副教授 (华中农业大学动科动医学院)
一、脂肪代谢的核心功能
1.脂肪的多元角色
(1)结构功能:作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
(2)代谢功能:储能、调节激素合成(如固醇类)、参与脂溶性物质转运。
(3)组织属性:脂肪不仅是储能组织,更是分泌细胞因子(如瘦素、脂联素)的代谢器官,影响全身糖脂平衡。
二、生产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1.断奶应激:10%-25% 仔猪断奶后生长迟缓,形成僵猪,脂肪细胞体积显著小于正常猪,伴随糖脂代谢紊乱(类似 2 型糖尿病)。
2.高产母猪挑战:妊娠后期氧化应激加剧,背膘损失、泌乳量不足、弱仔率高。
三、脂肪代谢紊乱的机制研究及应对措施
1.掉队猪(PGR 猪)的核心问题
(1)菌群-代谢互作:脂肪组织中特定菌群(如与胆固醇代谢相关菌)丰度升高,抑制脂肪细胞能量代谢,导致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与 AMPK 通路失调。
(2)膜磷脂损伤:菌群代谢破坏脂肪细胞膜磷脂结构,降低能量代谢效率,引发生长迟缓。
2.植物甾醇的干预作用
(1)胆固醇代谢调控:与肠道胆固醇竞争吸收,降低血液低密度脂蛋白(LDL),改善骨骼发育(如增加骨密度、改善骨骼脆性)。
(2)肠道菌群重塑:抑制有害菌,促进产短链脂肪酸(SCFA)菌群增殖,提升肠道绒毛高度,增强脂质吸收和肠上皮功能。
四、靶向脂肪代谢的实践应用
1.对仔猪的影响
(1)掉队猪复壮:添加植物甾醇(40-80mg/kg)30天后,相比对照组日增重提升48-77g,体重增加1.5-2.4kg,料肉比和腹泻率降低。
(2)缓解断奶应激:冬夏两季实验显示,植物甾醇改善仔猪肠道黏膜结构,促进肌肉增殖、发育基因表达,提升仔猪生长性能。
2.对母猪的影响
(1)干预妊娠后期:添加植物甾醇可降低弱仔率,提升活仔均匀度,增加母猪泌乳期采食量,改善血清氧化应激指标(如降低 MDA、提升 SOD 活性)。
(2)繁殖性能优化:调节母猪激素水平(如提升催乳素、降低雌激素),延长母猪使用年限,促进产后恢复。
3.跨物种应用潜力
(1)蛋鸡:改善产蛋后期蛋壳品质和产蛋率;
(2)宠物:调控肥胖及老年代谢病(如犬猫脂质代谢异常);
(3)肉质改良:提升肌内脂肪含量,改善肉品质。
五、总结与展望
1.总结
(1)脂肪的营养,并不仅仅是脂类(物质)的营养,更是脂肪(组织)的代谢营养;
(2)脂肪组织,不光是肥肉,更是重要的代谢调节器官;
(3)管控好脂肪组织代谢平衡,是改善动物生长与健康的重要切入点。
2.未来方向
(1)解析仔猪生长与健康中猪脂肪组织的作用机制
(2)揭示改善仔猪生长与健康的脂质代谢活性物质
(3)提出猪肌内脂肪发育全新作用机制及营养调控
(4)挖掘响应微生物与宿主互作的关键脂质代谢物
(5)植物甾醇肠内代谢产物以及肠道响应靶点鉴定
《海大研发体系及最新研究进展》
李全丰 博士(海大集团猪料所营养专家)
一、海大集团发展概况
1.业务布局与规模
(1)多元化业务:涵盖饲料、养殖、食品、动保等领域,国内外分公司超 600 家,员工 4 万余人,2024 年饲料销量 2652 万吨,海外销量 230 万吨,计划 2030 年海外销量达700万吨。
(2)增长逻辑
战略聚焦:以饲料为主业,围绕养殖产业链拓展相关产业;
人才与分配机制:通过专业化团队和激励机制留住核心人才;
专业化+规模化:先深耕细分领域(如水产料、禽料),再逐步拓展至猪料、养殖等板块。
二、研发体系架构与投入
1.三级研发体系
(1)一级研发:聚焦行业未来技术(如基因编辑、替代蛋白),由研究院主导,跨部门协同;
(2)二级研发:面向市场需求(如降本、新产品设计),由事业部牵头,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3)三级研发:下沉至分子公司,贴近终端客户,快速响应养殖一线需求(如饲料配方微调)。
2.资源投入
(1)资金:2024 年研发投入9亿元,2025年预计达10亿元,占利润约25%-30%;
(2)人才:博士300余人,硕士1800余人,新员工需在研发基地实习半年,以老带新确保研发落地;
(3)设施:
水产:13 个研发基地(2000 亩池塘、1 万多亩种苗基地);
猪料:专用试验饲料厂、电子饲喂站(精准记录个体采食量与体重)。
三、核心研发方向与成果
1.选育与育种
(1)水产:主导多个水产新品种研发,如抗病草鱼、高抗虾苗;
(2)猪育种:依托益豚事业部,聚焦抗逆性(如耐高温、抗病)与繁殖性能(如 MSY 提升)。
2.饲料技术创新
(1)母猪营养
建立纤维数据库:基于膨胀性、可溶性、发酵性等指标优化配方,降低便秘率与胚胎死亡率;
功能性强化:围产期添加酶解蛋白与鱼油复合脂肪,有效提升采食量、减少背膘损失、缩短断奶发情天数;
(2)替鱼粉方案:黑水虻幼虫蛋白(蛋白 35%、脂肪 30%,含月桂酸、几丁质)替代鱼粉,在代乳料中改善仔猪日增重与腹泻率;
(3)生产工艺升级:膨化+包膜技术应用于教槽料,保质期延长至 90 天,仔猪断奶重提升超 100克。
3.高价值项目
黑水虻产业化:投资过亿建成自动化养殖工厂,实现从育种、养殖到深加工全链条可控,产品用于猪料、水产料及功能性饲料添加剂。
四、未来战略与合作
1.芯业务模式
深圳芯领科公司
定位:链接国内外资源,“走出去” 推广海大技术(如饲料配方、养殖模式),“引进来” 整合全球优质技术(如欧洲无抗方案、智能化设备);
合作模式:战略合作、股份合作或收购,聚焦核心材料、添加剂、功能性原料领域。
2.国际化布局
依托海外分公司,输出中国成熟养殖技术(如高密度水产养殖、猪料精准营养),同时引入当地优质种质资源(如东南亚抗病虾种)。
《酵母后生元助推母猪健康增效》
王宏 博士(北京英惠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我国母猪养殖现状及问题
1.现状
我国母猪疾病淘汰率高、年产肉猪数量少,生产效率较欧美低,养殖成本高。
2.关键问题
营养管理粗放:妊娠期/哺乳期采食量不足(如哺乳期采食量<5公斤影响后续繁殖性能)。
纤维使用误区:可发酵与不可发酵纤维比例不当(建议 1:2),过量可发酵纤维易导致腹胀甚至腹泻。
热应激影响:高蛋白日粮加剧热应激,需控制可发酵蛋白含量,采用合成氨基酸优化配方。
二、母子一体化养殖营养策略
1.营养调控要点
(1)能量与脂肪:哺乳期优先供给淀粉和糖原,仅在能量负平衡时添加脂肪(如鱼油);避免脂肪过高,平衡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亚油酸)以改善肠道健康。
(2)纤维管理:妊娠期以不可发酵纤维为主,哺乳期增加可发酵纤维(如β- 葡聚糖、果胶);纤维来源多样化,关注物理刺激(如麸皮不粉碎)与发酵特性,避免粉碎过细或过粗。
三、酵母后生元的作用机制与产品特性
1.定义
后生元:无生命的微生物碎片及代谢产物(如酵母细胞壁多糖、小肽、短链脂肪酸),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发挥作用。
2.酵母后生元特性
(1)独特工艺:高密度培养酵母+深层固体发酵,富含肽类、脂肪酸、氨基酸等1000多种代谢物;菌株筛选与发酵工艺获 3 项国家发明专利,代谢产物经血液学、代谢组学验证。
(2)核心功能
肠道健康:促进有益菌(如厚壁菌门)增殖,抑制有害菌(如拟杆菌门),提升后肠发酵功能(粪便短链脂肪酸增加);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减少内毒素吸收。
免疫与应激:抗氧化、抗炎,缓解热应激与产后炎症;调节激素水平,缩短断奶发情间隔。
四、实证效果与应用价值
1.猪场实验数据
(1)基础实验(四川农大)
添加0.8% 酵母后生元,母猪哺乳期采食量增加9%,仔猪日增重增加9%,断奶发情间隔缩短30%;母乳成分改善:干物质、乳蛋白含量增加,粪便厚壁菌门丰度上升,拟杆菌门丰度下降。
(2)大型企业验证
采食量增加2%,产程缩短 16.73%,窝均产仔数增加0.53 头,PSY 提升1头;
12 个月跟踪显示,90% 案例中母猪产仔量提升,平均增加5.3%。
2.投入产出比
动物实验表明,酵母后生元投入产出比达1:3-1:8,兼具健康改善与经济效益。
五、总结
1.从饲料营养的角度出发,通过原料把控、精准营养、营养干预,可以改善母猪的生产性能。
2.酵母后生元是优质的营养活性物质,通过平衡肠道菌群、调节免疫机能、抗应激、抗氧化,提高母猪的健康水平。
3.酵母后生元可以增加母猪哺乳期的采食量,提高母猪繁殖和生产性能。
《微量元素精准营养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冯定远 教授(华南农业大学)
一、微量元素营养的现状
1.微量元素是动物体内含量极少的营养物质,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生理生化作用。
2.微量元素判断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
(1)体内含量
(2)需要量
(3)供应方式
3.环保压力:铜、锌排放是主要污染源,无机态微量元素吸收率低。
4.微量元素在禽畜中发挥的作用
(1)缺乏影响:导致繁殖性能下降、仔猪贫血、免疫低下,且症状易与饲料问题混淆。
(2)品种差异:不同品种不同阶段动物对微量元素需求动态变化(如高产母猪需求量增加),幼龄 / 繁殖阶段需求更高。
(3)猪:繁殖、食欲、神经系统、胎儿发育、抵御疾病、毛发、皮肤和蹄部健康、泌乳表现、肌肉发育、骨骼发育。
(4)优化家禽生产性能:免疫、更多健雏、蛋壳质量、雏鸡质量、皮肤完整性、脚垫健康、羽毛质量。
二、有机微量元素营养研究
1.原料本底量研究
含量波动:不同来源原料中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显著(例:锌含量受产地影响大)。
抗营养因子:植酸、非淀粉多糖等会螯合微量元素,降低利用率。
2.微量元素形态与吸收效率
(1)无机态局限:易与其他元素拮抗(如锌与钙、铁),破坏维生素/酶活性,刺激消化道黏膜。
(2)有机态优势
结构稳定:螯合物(双氨基酸结合)比络合物更稳定,减少氧化破坏。
靶向吸收:利用有机物转运载体,有效提高吸收率(如蛋氨酸锌提升仔猪绒毛高度)。
3.有机微量元素营养价值
(1)提升微量元素吸收利用率
(2)避免微量元素之间拮抗
(3)减少微量元素对消化道损伤
(4)降低微量元素对其他营养破坏
(5)维持肠道良好理化环境
(6).避免微量元素受抗营养因子影响
(7)多重络合物使微量元素环境减量排放
三、有机微量元素应用效果
1.提高生长性能
2.提高繁殖性能
3.改善仔猪贫血
4.改善机体免疫能力
5.减少微量元素拮抗作用
6.对肉质的影响
7.减少微量元素对环境的排放
8.减少断奶仔猪腹泻
9.改善皮毛指数评分
四、有机微量元素研究进展
1.复合氨基酸螯合盐可以提高动物生长性能
2.添加有机微量元素可以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
3.有机微量元素(有机铁、锌等)可改善肉品质
4.有机微量元素可以提高肠道有益菌丰度,降低有害菌丰度
5.有机微量元素可以提升机体免疫功能
五、微量元素使用总结
1.要满足动物的需要和环境友好和谐添加
2.要根据微量元素不同形式之间的差异定量添加
3.要根据原料的敏感性高低酌情添加
4.要协调原料的来源和酶制剂的使用综合考虑添加
5.根据猪的不同的养殖阶段按需添加
《颗粒饲料加工品质及耐久度改善方案》
杨洁 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一、颗粒饲料耐久度的重要性与行业挑战
1.现状与痛点
原料多元化:非常规原料(如麦类、薯类、发酵副产品)使用增加,配方复杂化导致颗粒易破损。
运输损耗:长距离料线和散装运输导致粉化率升高,部分企业养殖端粉化率超 30%,堵塞料线、影响饲料利用率及造成污染。
产能矛盾:提高压缩比虽提升耐久度,但导致产能下降(如10吨产能降至7吨),能耗增加,生产成本增加。
2.颗粒饲料质量要求
规模化养殖对颗粒饲料耐久度提出更高要求。
畜禽饲料粉化率需 <10%,膨化水产饲料(尤其是深海网箱)耐久度要求> 99%,低耐久度会导致营养流失、水体污染。
二、影响颗粒耐久度的关键因素
1.原料与配方
(1)黏度特性是影响颗粒耐久度的重要理化指标。
能量原料(小麦、木薯、玉米)的淀粉糊化度直接影响黏度,小麦黏度显著高于玉米,粉碎粒度(如 1.5-2.0mm)影响吸水效率和峰值黏度。
发酵类原料(如菌体蛋白)会降低黏度,需搭配粘合剂补偿。
2.工艺参数
(1)调制温度与时间:多数原料需 85℃以上调制 3 分钟,高温促进淀粉糊化,延长时间可提升黏度,但过度加热会破坏营养。
(2)压缩比:传统方案依赖提高压缩比(如 1:13),但牺牲产能;优化配方可降低压缩比至 1:9,产能提升 20% 同时保持耐久度。
3.饲料耐久度检测设备和方法
传统检测局限:回转箱法(无碰撞模拟)高估耐久度,实际运输需要Holmen法(鼓风模拟碰撞)或添加螺母的修正回转箱测定法,更真实反映破损率。
数据差异:同一饲料用回转箱法测值>90%,但Holmen法可能 < 60%,需根据运输场景选择检测方法。
三、耐久度改善方案与实证效果
1.原料与配方优化
(1)替代原料选择:用小麦(蛋白含量高、黏度高)替代部分玉米,提升颗粒韧性,粉碎粒度控制在 1.5-2.0mm 平衡黏度与能耗。
(2)粘合剂应用
矿物质凝胶:与水形成聚合体,桥联颗粒结构,添加 500-1000g / 吨可使颗粒耐久度(PDI)从 85% 提升至 92%,粉化率降低 44.7%,同时降低吨料电耗 5%-8%。
有机粘合剂:针对低淀粉水产饲料,添加 4% 可使黏度从 60 提升至 205,漂浮率 > 95%,溶蚀率降低 30%。
2.工艺协同改进
(1)低压缩比方案:添加矿物质凝胶后,压缩比从 1:13 降至 1:9,可在不降低颗粒品质基础上提升生产效率,产能提升 30%,PDI 保持 90% 以上。
(2)水分调控:提高调制水分至 16%-18%,促进粘合剂充分吸水,高水分环境下矿物质凝胶效果提升 50%。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饲料配方中主要原料的理化特性和粘结剂的选择,评价混合物料的加工性能,配套最适宜的加工工艺条件,以保证满足生产效率、颗粒质量和动物生产的要求。
《高产母猪营养健康策略》
穆玉云 博士(科英威动物营养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高产母猪养殖现状与核心问题
1.生产效率瓶颈
(1)MSY 低下:我国母猪年提供商品猪(MSY)仅17.5 头,显著低于PSY值(19.5-20.6 头),核心原因:死胎率高(窝均≥1.5 头)和断奶前死亡率超 20%。
(2)品种矛盾:高产品系(如丹系、法系)产仔数增加,但仔猪均匀度差(<1.3kg 弱仔占比增加),母猪淘汰率高(前3 胎淘汰占比 40%)。
2.生理代谢失衡
微量元素耗竭:经产母猪血清锌含量较初产下降30-40%,胎儿骨骼发育不良(骨密度降低15%)。
免疫抑制:高密度养殖下,母猪血液皮质醇提高25%,T淋巴细胞活性降低18%,易感染 PRRSV、ASF等病毒。
二、提升终身繁殖力的关键策略
1.怀孕期精准营养调控
胎盘血流优化:补充β胡萝卜素(400mg/天) 可上调 VEGF 基因表达,胎盘毛细血管密度增加22%,胎儿供氧增加18%,死胎率下降12%。
乳腺发育关键期:怀孕 70-90 天需保证蛋白质摄入充足,否则哺乳期泌乳量下降10-15%,仔猪断奶重降低200-300g。
2.哺乳期采食量管理
目标:哺乳期采食量≥7kg / 天(夏季)-8kg / 天(冬季),每增加 1kg 采食量,断奶仔猪数增加0.3 头,断奶重提高150g。
策略:使用酶解蛋白 + 鱼油配方,提升饲料消化率(淀粉消化率提升9%),降低背膘损失(哺乳期背膘下降≤3mm)。
三、功能性营养物质应用
四、提升免疫力及抗病毒策略
1.抗氧化通路激活
(1)甘氨酸代谢为胱氨酸,提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提升35%,降低氧化应激指标(MDA)降低22%。
(2)羟基酪氨酸(0.15-0.5% 添加)使胎盘抗氧化酶(SOD)活性提升29%,胎儿肌肉含量增加8%。
2.病毒防控营养干预
(1)PRRSV:有机锌+维生素E联合使用,病毒载量降低40%,抗体转阳率增加18%。
(2)ASFV:羟基酪氨酸(0.5%)可降低病毒复制量 60%,临床症状发生率下降77%。
五、总结
1.高产母猪未能充分发挥高产的遗传潜力,因为
(1)新生仔猪初生重低、均匀度差;
(2)经产母猪体损失严重,终生繁殖力低下;
(3)免疫力低,死淘率高;
2.提升母猪繁殖力的技术路径
(1)系统设计母猪料和饲养管理,维护繁殖系统的健康和功能;
(2)实施健康营养的微量元素方案,提升新生和断奶仔猪的数量和质量;
(3)在 PEDV,PRRS 和 ASF 等常态化侵袭下,有必要补充免疫营养素,包括特殊的有机酸,提升母猪抗病毒能力。
《非常规原料的高效应用 》
刘岭 博士(北京盛拓达集团)
一、非常规原料的定义与特点
1.定义
非常规原料是指在饲料原料分类中未被明确界定,具有地域性、季节性、稀缺性、品质稳定性差、营养价值较低等特点的原料。
2.主要特点
(1)地域性:同一原料在不同地区可能属于常规或非常规原料。例如,美国玉米在美国是常规原料,但进口到中国后,因品质下降可能成为非常规原料;东北玉米在不同季节运至广东使用时,脂肪酸值可能达到陈化玉米标准,表现出地域性差异。
(2)季节性:原料的供应和品质随季节变化。如南美大豆在 4 月至 10 月运至中国,储存条件不佳会导致蛋白质溶解度下降、毒素超标(如黄曲霉、赤霉烯酮)。
(3)稀缺性:部分原料功能性好但供应有限,如食品加工副产物(饮料渣等),营养价值高但量少。
(4)品质稳定性差:非常规原料的营养成分变异大,如木薯干的能量值接近玉米,但蛋白含量低且品质不稳定。
(5)营养价值较低:多数非常规原料的能量、蛋白质消化率低于常规原料(如玉米、豆粕),如玉米 DDGS、玉米淀粉的蛋白消化率和总能消化率偏低。
二、非常规原料的选择原则
1.使用地点:优先选择就近的区域性原料,降低运输成本和保证供应稳定性,如在小麦主产区或加工企业附近利用麸皮、次粉等副产品。
2.企业规模:小规模企业可针对性研究和利用小众非常规原料,大规模企业需考虑原料的可获得性和供应规模。
3.技术水平:企业需具备相应的饲料加工工艺(如粉碎、膨化)和配方技术,以应对非常规原料的应用挑战。
4.原料价值与成本:综合评估原料的营养价值与成本,避免因低价但低价值导致饲料效果不佳。
三、国内非常规原料的供应情况
1.谷物加工副产品
(2)稻谷:年加工量约 2 亿吨,副产物包括米糠、米糠粕、抛光粉、碎米等,供应量达5000-7000万吨。
(2)小麦:年加工量1.4亿吨以上,副产品(麸皮、次粉、小麦胚芽)占比30%-40%,是重要的能量和纤维来源。
(2)玉米:年加工量 8000多万吨,副产物如玉米皮、玉米蛋白粉等,占加工量的30% - 35%,但供应量相对豆粕较少。
2.进口原料
(2)木薯干:主产于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占全球一半),中国年进口量不到 100 万吨,南方地区因靠近产区,使用潜力大,其能量价值优于麸皮。
(2)其他:进口油菜籽粕与国产差异大,需分开使用;大麦、高粱等可作为区域性补充原料。
四、非常规原料的应用
1.明确营养价值:通过实验室检测(如消化率、氨基酸组成)精准评估原料价值,避免因数据模糊导致配方失误。例如,需明确木薯干的能量和蛋白变异范围,以及不同批次豆粕的毒素含量。
2.酶制剂的应用
(2)作用机制:通过酶解作用提高原料的能量和蛋白质消化率,释放功能性成分(如木寡糖、小肽),改善动物健康和生长性能。
(2)实验数据
木聚糖酶可将饲料中的木聚糖转化为木寡糖,促进肠道健康,提高猪、家禽的免疫力。
蛋白酶可使蛋白标准消化率提高 4 - 5 个百分点,显著改善仔猪(20 公斤阶段)的日增重和料肉比。
复合酶制剂(如脂肪酶、甘露聚糖酶)可释放脂肪酸、改善肠道环境,提升饲料整体利用率。(2)与常规原料协同使用:将非常规原料与玉米、豆粕合理搭配,利用营养互补性提升饲料效果。例如,低蛋白日粮中添加非常规蛋白原料(如玉米蛋白粉),结合酶制剂可优化氨基酸平衡,降低豆粕用量。
五、总结
1.研发方向:提高非常规原料的营养价值是饲料研发的重要方向
2.酶制剂营养价值:酶制剂是改善非常规原料利用率的有效手段,其稳定性和功能性需重点关注。
3.应用原则:结合企业实际(规模、技术、地域)选择适配的非常规原料,避免盲目跟风,以成本效益和动物健康为导向制定配方策略。
《美国养猪过去5年的变化
和断奶保育猪的营养新需求》
申雁滨 博士( 美国APC全球技术服务总监)
一、美国养猪业过去 5 年的主要变化
1.养殖模式转型
(1)主流模式演变:从传统一点式(出生与育肥一点,占比<10%)转向两点式(出生断奶与育肥分点,占比 45%)和三点式(分娩-保育-育肥分点,占比 45%)。
(2)两点式模式优势:死亡率比三点式低 1%-1.5%(避免转群应激),但猪舍利用率较低(需分阶段分栏)。
2.生产性能与挑战
(1)母猪性能
产活仔数:遗传和营养改善使总产活仔数提升,但断奶前死亡率增加,导致实际断奶仔猪数增幅有限。
死亡率:母猪死亡率从 2019 年的 11% 升至 15%,脱肛是主要死因(占 25%~30%),可能与遗传选育偏向生长速度有关。
(2)保育猪与育肥猪
死亡率:保育猪死亡率从3% 升至4%,育肥猪死亡率增加约1%,断奶后第 2-4周是死亡高峰(占保育期死亡率 60%)。
生长性能:育肥猪日增重增加,后期采食量显著提升,但饲料转化效率无明显变化。
3.经济效益与遗传改良
(1)盈利模式:美国猪场通过期货体系预判猪价,结合 “Pigflash” 软件实时计算成本(含种猪、饲料、猪场租赁等),2025 年预计整体盈利 15~20 美元 / 头。
(2)遗传选育趋势
猪种变化:从 PIC 合成系转向纯杜洛克公猪(提升肉质),但新猪种断奶后采食量比传统猪低,需调整营养方案。
后期优势:新型猪种 140 日龄后饲料转化效率显著提高,但断奶初期采食量低,导致早期生长缓慢。
二、断奶保育猪的营养新需求
1.采食量的关键作用
(1)对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断奶后 7 天内采食量 < 200 克的仔猪占比达 50%,采食量低直接导致保育期体重落后(高采食量组 40 日龄体重比低组多 2 公斤)和死亡率增加。
断奶后前 3 天采食量是后期生长的决定性因素,尤其影响第 2~4 周的肠道健康(大肠杆菌 F18 感染风险高)。
2.核心营养策略
(1)乳糖的精准供给
5-7 公斤仔猪:需 20% 乳糖(促进肠道发育和能量摄入)。
7-11 公斤仔猪:需 13% 乳糖,此阶段(断奶后第 2-4 周)是营养干预重点,低乳糖会增加肠道疾病风险。
(2)血浆蛋白的应用
抗应激与抗病:添加血浆(1.5%-2%)可显著降低保育猪死亡率,尤其在第二阶段(断奶后 7-28 天)效果显著。实验显示,添加血浆组存活率比大豆浓缩蛋白组高 62%,全期死亡淘汰率降低1.5%。
欧洲实践效果:因氧化锌禁用,血浆在断奶后第二阶段用于替代抗生素,减少治疗次数和死亡率。
(3)低蛋白日粮的优化
7-11 公斤仔猪采用 18.75% 粗蛋白水平(含乳糖),可有效改善增重和采食量,平衡生长与肠道健康。
3.功能性原料对比
三、总结
1.美国养猪业近 5 年变化显著:遗传改良推动母猪生产性能、育肥猪采食增重提升,杜洛克公猪普及改善肉质,但母猪及断奶仔猪死亡率同步上升,死亡率控制成为生产效率与收益的核心影响因素。
2.养殖模式与遗传变革对保育猪营养提出新需求:断奶后 2-4 周死亡占保育期 60%,需通过优化保育阶段饲料营养与品质降低死亡率,其中血浆、乳清粉是教槽料与保育料的重要功能性原料。
《新型酸制剂降低病毒载量的应用研究》
徐志文 教授(四川农业大学)
一、中国养猪业主要疾病现状
1.肠道病毒(PEDV 为主)
(1)流行趋势:近四年 PEDV、轮状病毒等肠道病毒持续高发,2025年腹泻发病增加,病毒变异和重组显著(如基因变异株流行)。
(2)危害:高死亡率(尤其仔猪),导致肠道绒毛萎缩、出血,免疫抑制。
2.蓝耳病(PRRSV)
(1)疫苗困境:病毒株高度变异(如 LBF30/LBF34),同源性高的疫苗未必有效,因抗原表位差异导致免疫保护不足。
(2)影响:免疫抑制、繁殖障碍,继发感染风险高。
3.伪狂犬病(PRV)
现状:2024-2025 年阳性率稳定,主要流行于养殖密集但管理水平较低的区域,现有疫苗效果存疑。
二、新型酸制剂的研究与应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酸制剂类型:包括黄酮类物质(路易斯酸)、复合有机酸等。
实验模型:体外细胞实验(Vero 细胞)、体内攻毒实验(猪模型),覆盖PEDV、蓝耳病毒(PRRSV)、伪狂犬病毒(PRV)、猪水疱病毒(SVV)。
2.关键研究结果
(1)病毒载量显著降低
a.PEDV:体外实验中,酸制剂处理后病毒CT值显著升高(如从 <40 升至> 45),表明病毒核酸浓度降低;体内实验(高剂量组)使仔猪粪便病毒排出量减少,7 天后采食量恢复,肠道绒毛损伤修复。
b.蓝耳病毒(PRRSV):体外抑制率 75%-90%,体内攻毒实验显示,高剂量酸制剂组病毒血症持续时间缩短,肺病理损伤评分降低,死亡率下降。
c.伪狂犬病毒(PRV):减少脑、肺组织病毒载量,减轻神经症状和肺部栓塞病理损伤。
d.猪水疱病毒(SVV):降低血液和粪便病毒载量,减轻心肌炎和多器官损伤。
(2)肠道健康与免疫调节
a.肠道菌群优化:酸制剂使肠道菌群丰度趋于正常,抑制有害菌增殖。
b.抗炎与抗氧化:降低促炎细胞因子(如 IL-6)表达,提升抗氧化酶(如 SOD)活性,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c.免疫增强:促进免疫球蛋白(IgG)和抗病毒因子(如 IFN-γ)分泌,增强免疫细胞活性。
3.作用机制
(1)病毒复制干扰:通过抑制病毒吸附、脱壳或生物合成阶段(如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干预病毒生命周期。
(2)宿主防御强化:修复肠道黏膜屏障,提升局部免疫功能,减少病毒入侵门户。
三、应用前景与挑战
1.优势
(1)广谱抗病毒:对 PEDV、蓝耳病、伪狂犬等多种病毒有效,弥补疫苗不足。
(2)安全性高:体外细胞毒性低,适合作为饲料添加剂长期使用。
(3)协同效应:与现有疫苗联合使用,可增强免疫效果,降低病毒突破风险。
2.未来方向
(1)精准研发:利用 3D 结构解析技术,明确酸制剂关键功能基团与病毒靶点的作用机制。(2)复合配方:结合天然植物提取物(如黄酮、多酚),开发高效低毒的复合酸制剂。
(3)临床推广:针对断奶仔猪、高风险猪群(如蓝耳病活跃场),制定阶段性添加方案。
四、总结及未来
新型酸制剂通过多靶点抑制病毒复制、修复肠道损伤和调节免疫,在猪病毒性疾病防控中具有显著潜力。尤其在 PEDV 和蓝耳病的综合防控中,酸制剂可作为疫苗之外的重要补充手段,未来需进一步优化配方并拓展临床应用场景。
《主流教保料产品调研分析与仔猪乳制品营养及替代方案》
魏光坤 博士(石家庄农标生物技术总监)
一、主流教保料产品调研分析
1.样本概况
(1)样本量:从2023.5-2025.4共177 份商品教槽料+ 5份自用型教槽料,覆盖 113 家企业。
(2)重点分析:乳清粉涨价后(2024.8起),46家企业配方调整,聚焦乳糖、乳清粉、淀粉含量变化。
2.核心发现
(1)不同档次教槽料成分差异
高档料:乳清粉含量 12%-13%,乳糖含量高,淀粉含量低(成本约 1200元/吨)。
中档料:乳清粉含量 5%-8%,乳糖与淀粉比例平衡(成本4700-5200元/吨)。
低档料:乳清粉含量 3%-6%,大量使用淀粉(成本4200-4600元/吨)。
(2)配方调整趋势
乳清粉:46 家企业中,32 家降低乳清粉添加量(降幅 2.5%-7.5%),以淀粉替代乳糖。
乳糖:65 个样本中,46个乳糖含量下降(指标差异 1.5%~3%),保育前期料乳糖含量普遍降至 5%-8%。
地域差异:北方自用型教保料(如山东、河南)更注重连续性,乳糖含量稳定(5%-15%),无明显断崖式调整。
二、仔猪乳制品营养作用
1.乳糖的核心价值
(1)教槽阶段(0-14天)
采食量与增重:乳糖添加量与日增重、采食量呈正相关,20% 乳糖组比0乳糖组日增重提高30%,腹泻率降低50%。
不可替代性:完全移除乳糖会导致“二次断奶应激”,表现为采食量骤降、腹泻率飙升,即使通过酶制剂辅助消化也难以完全弥补。
(2)保育前期(14-28天)
最佳过渡量:建议乳糖含量从教槽期的 12% 逐步降至 6%,避免断崖式下降(如直接从 20% 降至 5% 会导致采食量下降15%,出栏体重减少 6kg)。
2.乳蛋白与乳脂肪
乳蛋白:乳清蛋白氨基酸模式接近仔猪需求(优于鱼粉),可提升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断奶应激。
乳脂肪:仔猪出生体脂率 < 2%,乳脂肪(尤其是短链脂肪酸)可快速供能,维持体温,建议教槽料中乳脂肪含量≥5%。
三、乳糖替代方案与成本效益
1.混合糖替代策略
2.成本与效益对比
(1)直接成本:用混合糖替代 50% 乳糖,每吨教槽料成本降低约 5 元,但需增加酶制剂成本(约 2 元/吨)。
(1)效益:维持乳糖水平可使仔猪出栏体重增加 6kg,按当前猪价(15 元 /kg)计算,每头猪多收益 90 元,远高于原料成本增加。
3.工艺挑战与解决方案
颗粒硬度:乳清粉添加>10% 会导致颗粒过硬(>4kg),南方回南天易结块。
解决:选择大颗粒乳清粉,制粒前预热至 90℃(促进α-乳糖转化为β-乳糖,提升甜感且不影响吸收,仔猪更喜好β- 乳糖)。
原料搭配:膨化玉米与麦芽糊精混合易导致颗粒脱落,建议膨化玉米添加量≤30%,搭配面粉(10%-15%)增强黏结性。
四、总结与建议
1.混合糖替代乳糖可以提高采食量,最佳替代比例为50%
2.混合糖可以达到相似甚至更高于乳糖日粮的性能
3.混合糖可以降低教槽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长期视角:乳糖投入产出比显著(1元成本换18元收益),建议企业优先保障乳制品添加,通过工艺优化(如预熟化、精准制粒)平衡成本与效果。
《改善饲料适口性的研究与应用 》
王仁杰 博士(成都大帝汉克技术总监)
一、采食量的重要性与调控机制
1.采食量对养殖效益的影响
2.采食调控的两大机制
(1)能量稳态机制
下丘脑弓状核通过 AgRP/NPY 神经元(促采食)与 POMC/CART 神经元(抑采食)调控食欲。外周信号(如血糖、胃肠激素 GLP-1、Ghrelin)通过血液或迷走神经传递至中枢。
(2)非能量稳态机制
中脑多巴胺奖赏系统(伏隔核、腹侧被盖区)通过释放多巴胺,将食物愉悦感与采食行为关联,驱动采食。
二、饲料适口性评估方法
1.核心定义
饲料适口性是动物对饲料香味、滋味、质地的综合反应,通过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评估,直接影响采食量。
2.评估方法
(1)偏好测试:双盆 / 多盆测试,记录动物对不同饲料的选择比例(如采食量占比)。
案例:仔猪对添加 400g/t 猪乳香的日粮选择比例达 54%,显著高于对照组。
(2)采食行为测试:记录采食时间、次数、速度等。
案例:添加诱食剂的肉牛采食时间减少 2.7 分钟 / 天,采食速率提升。
(3)生长试验:长期追踪采食量、体重变化及生理指标(如血液食欲相关信号分子水平)。
3.影响评估的关键因素
动物健康状态、饲料新鲜度、环境温度(如夏季高温降低采食量)、投料顺序及猪只定点采食习性等。
三、改善适口性的核心技术与应用
1.香味剂:模拟天然风味,缓解应激
猪乳香风味剂
成分:通过酶解奶油反应物模拟母猪乳香,含十五酸、十八酸等脂肪酸。
效果:断奶仔猪日采食量提高 18.1%,采食次数增加19.5%,攻击性行为减少。
2.信息素
原理:信息素模拟母猪体味,缓解断奶应激。
数据:添加信息素的仔猪断奶后 48 小时采食时间增加 61%,攻击性降低 50%。
3.鲜味剂:提升营养信号,掩盖不良味道
鲜味肽(如滋满鲜)
(1)研发工艺:通过酶解蛋白+美拉德反应生成小分子肽(平均分子量 < 1000Da),含丰富呈味氨基酸。
(2)应用效果
低蛋白日粮:在 12% 蛋白水平下添加 800g/t 鲜味肽,育肥猪日增重(ADG)提高 8.9%,采食量(ADFI)提高 3.5%。
苦味掩盖:显著抑制水杨苷引起的苦味受体激活,使仔猪对含 8% 菜粕日粮的采食量恢复至对照组 85%。
4.复合添加剂:协同增效
四、不同动物的适口性偏好与配方策略
五、总结
1.动物采食受机体内部能量稳态与非稳态机制双重调节,采食量受动物自身、饲料特性、饲喂技术及环境等多因素影响。
2.适口性是饲料或饲粮的滋味、香味和质地特性的总和,是动物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官对饲料综合反应的结果。
3.适口性评估可通过动物对饲料的偏好、采食行为、单位时间采食量及机体内食欲信号分子水平等方面进行。
4.香、甜、鲜等诱食剂能够改善饲料适口性、提高动物采食量,助力拓宽非常规原料在饲料中的使用。
《维生素改善畜禽健康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5-羟基维生素D3对母仔猪一体化的影响》
赵金标 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1.维生素 D3 的局限性
(1)传统维生素 D3 推荐量仅满足畜禽 “不缺乏”,无法实现最佳生产性能。
(2)维生素 D3 在体内需经肝脏和肾脏代谢为活性形式,生物效价低,且易受高铜、高锌、膨化工艺影响,稳定性差。
2.25-羟基维生素D3 的优势
(1)作为维生素 D3 的直接代谢产物,活性更高(无需肝脏羟化),稳定性显著优于维生素 D3。
(2)可通过母源传递至仔猪,改善母子两代健康。
二、25-羟基维生素D3实验及应用
1.母仔猪一体化实验(妊娠后期至断奶)
(1)实验设计:32 头母猪分为两组,分别添加维生素 D3(对照组)和 25-OH-D3(实验组,2000 IU/kg),追踪母猪繁殖性能及仔猪生长指标。
(2)实验结果
a.断奶仔猪生长性能
断奶窝重提高 13%-16%,平均日增重提升 9.7%,出生至断奶总增重增加 0.3-0.5 kg / 头。血清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提高约20%,促进生长。
b.骨骼发育
母猪胫骨、股骨钙含量和骨密度提升 5%-8%,骨强度提高20%。
仔猪胫骨钙含量增加10%,骨形成标志物(碱性磷酸酶)升高,骨吸收标志物(酸性磷酸酶)降低,促进骨骼钙化。
c.肠道健康
仔猪空肠、回肠绒毛高度显著增加,肠道通透性标志物(二胺氧化酶)降低 23.7%,屏障功能改善。
肠道益生菌(乳酸杆菌、米培尔氏菌)丰度提升,微生物结构优化。
d.免疫与乳汁品质
母猪初乳中免疫球蛋白(IgG)含量提高 16%,抗氧化酶(SOD、乳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仔猪血清IgG水平升高,被动免疫能力增强。
2.断奶仔猪实验(保育阶段)
(1)实验设计:仔猪日粮添加不同水平 25-OH-D3,确定最佳剂量为 50 μg/kg(2000 IU/kg)。(2)实验结果
a.日增重提高 10%-12%,料肉比改善,骨骼折断强度和钙含量显著提升。
b.肠道紧密连接蛋白(ZO-1、粘蛋白)表达增加,炎症反应减轻,短链脂肪酸(SCFA)生成增多。
3.规模化猪场应用案例(2 万头丹系种猪)
(1)实验设计:配种前 7 天至分娩,实验组添加 50 μg/kg 25(OH)D3,对照组不添加。
(2)实验结果:总产仔数提高 0.6 头 / 窝,活仔数增加 0.9 头 / 窝,健子数提升 0.8 头 / 窝,繁殖效率显著优化。
三、25-羟基维生素D3作用机制
1.母源传递:25-OH-D3 通过胎盘和乳汁传递给仔猪,直接提升仔猪体内活性维生素 D 水平。
2.多通路调控:激活维生素 D 受体(VDR)和钙离子通道蛋白,调节骨骼代谢、肠道屏障及免疫功能。
四、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1.结论
25-OH-D3 显著优于传统维生素 D3,可改善母仔猪骨骼发育、肠道健康和免疫功能,提升繁
2.研究方向
(1)25-OH-VD₃对母猪多个繁殖周期生产性能的影响
(2)25-OH-VD₃对猪养殖全周期饲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PIC断奶到育肥营养与饲喂关键点研究更新》
鲁宁 博士(PIC中国应用研究经理)
一、遗传进展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1.生长特性变化
(1)生长速度高峰延后:2007-2023 年,商品猪生长速度高峰对应的体重从 77kg 推迟至 101-108kg,瘦肉率持续提升,背膘厚度稳定,眼肌厚度呈线性增加。
(2)料肉比优化:遗传改良使商品猪维持更低料肉比的同时,可养至更大上市体重(如 125kg),饲料成本优势显著。
2.营养需求趋势
赖氨酸需要量上升:基于2021 PIC 氨基酸需要量模型中赖氨酸推荐量持续提高,实验显示 110% 推荐量可提升全期日增重 9%,但需平衡饲料成本。
二、分阶段饲喂的关键问题与优化
1.传统分阶段饲喂的风险
(1)阶段初期营养不足:按阶段平均体重设计营养水平,会导致初始阶段猪只实际需求高于供给,可能引发咬尾、咬耳等行为问题(如单料号低营养水平组耳部伤痕比例显著增加)。
(2)料号划分过宽的影响:扩大料号使用阶段(如 30-135kg阶段仅用 1-2 个料号)会导致前期营养缺口,虽然后期营养过剩可提升增重,但饲料成本增加 6%-7%。
2.优化策略
(1)阶段营养下限:每个阶段营养水平不低于初始体重阶段需求的 85%,避免早期生长受阻。
(2)多料号精准划分:参考猪只体重动态调整料号,如 30-135kg 划分为 4个体重阶段,确保各阶段营养供给与需求匹配。
三、色氨酸的调控作用与应用
1.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1)色氨酸水平 19%-21% 时,日增重和料肉比最佳(如 46-73kg 阶段,19% 色氨酸组日增重达峰值)。
(2)缓解高密度养殖负面效应:在 0.68㎡/ 头以下的高密度条件下,提高色氨酸至 21% 可显著提升采食量,弥补密度过高导致的生长抑制。
2.行为与免疫调控
色氨酸不足会增加咬尾等异常行为风险,适当提高水平可改善肠道健康和免疫功能,降低应激相关死亡率。
四、饲料预算的精准管理
1.预算执行原则
(1)三要素匹配:根据猪只体重阶段,精准匹配 “正确时间 + 正确料号 + 正确饲喂量”,避免前期高成本料号使用过量,导致后期低成本料号饲喂不足。
(2)案例分析:某猪场通过优化饲料预算,在料肉比下降基础上,每头猪额外节省饲料成本 5 元,总成本降低超 40元。
2.动态调整策略
跟踪遗传进展(如料肉比季度性下降),及时调整各阶段料号饲喂量,将饲料成本节约均匀分布于全周期,而非集中于最后阶段。
五、总结与建议
1.遗传改良提升商品猪生长性能,需同步更新营养需求。
2.赖氨酸、色氨酸水平过低,会降低生长性能,增加恶癖行为风险。
3.提高日粮色氨酸水平,可缓解饲养密度大导致的生长性能下降问题。
4.精准设计与执行饲料预算对控制饲料成本至关重要。
《仔猪营养研究进展》
蔡传江 副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一、仔猪低蛋白日粮研究进展
1.不同国家营养标准差异
蛋白与氨基酸水平:NRC、中国、丹麦标准在仔猪不同体重阶段的蛋白(CP)和可消化氨基酸(如赖氨酸、苏氨酸等)水平设定存在显著差异。
2.降低日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1)设计:300头25日龄仔猪,分为5组,蛋白水平从20.5%逐步降至16.5%,试验期28天。
(2)结果:
·随日粮蛋白降低日粮NE水平逐渐提高,各阶段ADFI线性提高
·随蛋白水平降低,ADG呈二次曲线提高,第一阶段17.5%-18.5%蛋白最优,第二阶段16.5%最佳
·料重比(F:G)线性升高,饲料转化效率下降。
·第一阶段含氧化锌时,各处理组腹泻率均较低。第二阶段不含氧化锌时,各处理组腹泻率上升,且低蛋白日粮显著改善仔猪腹泻。
3.低蛋白日粮补充组氨酸和苯丙氨酸对7-25kg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1)组氨酸能够显著提高仔猪的阶段末重,各阶段仔猪的ADG和ADFI均在组氨酸水平上有显著性。
(2)生长性能指标在苯丙氨酸水平上无显著性,且组氨酸水平和苯丙氨酸水平之间无交互作用。
4.组氨酸可通过螯合Zn,减弱Zn促进AKT甲基化改善肠道屏障损伤的作用
(1)在断奶仔猪饲料中补充添加ZnO能够通过激活AKT来改善断奶应激对肠道屏障功能的损伤。
(2)减少组氨酸摄入与改善肠道屏障功能之间存在机制联系
(3)组氨酸抑制锌介导的AKT激活,并降低了紧密连接蛋白水平,并抵消了锌诱导的细胞增殖此外,发现锌与组氨酸会形成螯合物。并在仔猪结肠中也同样发现组氨酸水平降低。
二、仔猪碳氮适配研究进展
1.蛋白与碳水化合物结构的影响
(1)设计:对比高蛋白(22%)与低蛋白(18.5%)日粮,结合玉米淀粉、葡萄糖等碳源。
(2)结果
·生长性能:低蛋白日粮搭配淀粉或糖对ADG无显著影响,但低蛋白+糖组在第二阶段F/G更低。
·腹泻率:低蛋白组腹泻率显著低于高蛋白组,尤其在无氧化锌阶段。
2.淀粉类型与蛋白水平的交互作用
(1)设计:豌豆淀粉 vs. 玉米淀粉,蛋白水平20% vs. 16%。
(2)结果:玉米淀粉组ADG显著高于豌豆淀粉,低蛋白水平下玉米淀粉优势更明显,可能与消化率相关。
3.三大营养素比例优化(营养几何模型,试验三、四)
(1)设计:固定蛋白、脂肪、淀粉总和(67%-68%),调整比例。
(2)结果:超低蛋白水平下,增加脂肪可通过改善F/G提高ADG。
三、赛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腹泻率的影响
1.作用机理
(1)含绿原酸、黄酮等成分,具抗菌、抗炎、增强肠道屏障、调节菌群等多重作用。
2.试验设计与结果
(1)设计:480头仔猪,分为对照组(氧化锌2kg/t)、赛锌1-2组(2-3kg/t)、替锌1-2组(3-4kg/t),试验期35天。
(2)阶段一(1-14天)
赛锌1组日增重显著高于替锌1组和替锌2组(P<0.05)。
赛锌1组FC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与对照组相比,赛锌1组、2组、替锌1组、2组的腹泻率分别降低了66%、78%、24%、32%.
(3)阶段二(15-35天)
与对照组相比,赛锌1组、赛锌2组、替锌1组、替锌2组的腹泻率分别降低了57%、77%、74%、81%。
四、总结
1.仔猪低蛋白日粮,当SID Lys/CP为7.0%时仔猪生长最佳。
2.仔猪低蛋白日粮需要补充组氨酸,补充的组氨酸对仔猪腹泻影响不大。
3.仔猪低蛋白日粮需要平衡三大养分,且搭配适宜的碳源。
《应用蛋白动力学评估蛋白原料及其在幼龄动物配方中的应用》
李玉欣 博士(丹麦哈姆雷特蛋白公司技术总监)
一、幼龄动物与早期营养
1.生长发育特点
幼龄动物处于快速生长阶段,肌肉、骨骼和器官发育迅速,免疫系统从被动免疫向主动免疫过渡,肠道微生物菌群尚不稳定,内源酶活性较低。
2.断奶应激与日粮蛋白
(1)断奶应激会引发仔猪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
(2)优质蛋白可以改善不良影响
(3)低蛋白日粮可以降低氮排放
3.低蛋白日粮工作原理
低蛋白日粮可减少未消化蛋白对肠道的刺激,抑制致病菌繁殖和氨气产生,从而降低腹泻率。但需注意,过低蛋白会影响生产性能,需平衡蛋白水平与氨基酸供给。
二、乳仔猪蛋白原料评估和选择
1.蛋白含量
2.氨基酸组成
3.SID消化率:哈姆雷特96.4%
4.饲料适口性:影响采食量,血浆蛋白适口性好,哈姆雷特蛋白可以替代
5.蛋白结构:结构打开,哈姆雷特蛋白持水力和吸油特性,保持物料持久度
6.肠道益生作用:提高仔猪肠道健康
7.抗营养因子含量:大豆及其制品中抗营养因子含量差异显著,发酵、酶解等工艺可显著降低其含量。
8.活性赖氨酸含量
9.抗氧化功能:如HP300可提高T-SOD活性、降低MDA含量
10.蛋白消化吸收速度:提高肠道完整性
2. 蛋白动力学
(1)定义与意义:蛋白动力学研究蛋白质消化、氨基酸吸收及代谢的速率和部位,反映饲料利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效率,比单纯消化率更全面。
(2)评估方法:通过pH-stat法测定蛋白质水解速率常数(K值),K值越高表示消化吸收速度越快。例如,HP300的K值是发酵豆粕的2倍,消化速度显著更快。
(3)与生产性能关联:快速蛋白(如HP300)在低蛋白日粮中可提高仔猪ADG和饲料转化率(FCR),且氮排放更低。
三、 蛋白动力学及快速蛋白在饲料配方中的应用
1.快速蛋白特点
(1)快速消化吸收:HP300属于快速蛋白,水解速度显著优于豆粕、发酵豆粕等传统蛋白源,可在肠道前端快速释放氨基酸,提高利用率。
(2)肠道健康支持:降低腹泻率,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如提高绒毛高度/腺窝深度比值、紧密连接蛋白表达),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有益菌增殖。
(3)抗应激与抗氧化:缓解断奶应激引起的氧化损伤,提升抗氧化酶活性(如GSH-PX),降低炎症反应。
2. 应用效果
(1)仔猪试验:改善仔猪末重,FCR降低;快速蛋白低蛋白日粮与慢速蛋白高蛋白日粮生产性能相当,但氮排放减少。
(2)配方建议:幼龄动物日粮需包含一定比例快速蛋白,5-12kg仔猪快速蛋白最低添加12.5%,12-30kg保育猪最低11%,可部分替代豆粕、血浆蛋白等,同时降低抗消化蛋白比例。
四、低蛋白日粮的实践意义
1. 环保与经济效益
(1)降低氮排放:低蛋白+快速蛋白模式可减少粪便氮含量,符合可持续养殖需求。
(2)成本优化:减少豆粕等高价蛋白原料使用,通过精准平衡氨基酸降低配方成本,同时提升饲料效率。
2. 未来趋势
(1)替代氧化锌与抗生素:在无抗养殖背景下,快速蛋白通过改善肠道健康和免疫功能,可替代部分氧化锌和抗生素的作用。
(2)精准营养方向:结合蛋白动力学优化配方,根据动物不同生长阶段动态调整蛋白源组合,实现“少蛋白、高效能”的精准喂养。
五、总结
1.幼龄动物需要高品质蛋白质来满足其迅速生长发育的需要
2.禁用氧化锌和抗生素后,通过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可以降低断奶仔猪腹泻,但不能降低太多
3.蛋白原料的评估方法包括氨基酸组成、蛋白质含量、消化率、抗营养因子含量及蛋白动力学等
4.氨基酸越是在仔猪的肠道前端被快速吸收,这些氨基酸就能够越好的被利用合成机体蛋白质
5.快速蛋白应用在低蛋白日粮中可以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尤其在未来低锌情况下更是如此
《从养猪现场管理视角降低育肥猪饲料成本的综合手段》
俞海峰 博士(陕西石羊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一、育肥猪成本概况
原料、饲料、毛猪价格呈波动变化趋势,需通过增效降本提升竞争力。
1.代养与自养育肥成本分析
(1)成活率:活猪承担死猪成本,成活率是直接影响各项成本的重要指标,例如投入仔猪430元/头,成活率降低1%,头均猪苗成本影响4-5元
(2)饲料:单价与量(料肉比),饲料单价包括采购单价和运输费,降低饲料单价的途径主要有配方调整、原料采购及运费管理
(3)代养费:重要组成部分,增重成本中仅次于饲料
(4)制造费用:在自繁自养模式下发生的固定资产折旧、人工费、水电燃气费、机物料消耗、维修费等费用
2.育肥不同养殖情况下成本构成解析
(1)自建育肥
(2)租赁育肥
(3)代养育肥
3.育肥各项成本拆除
(1)育肥场利润包括育肥猪毛利,期间费用,营业外收入
(2)育肥成本管理——不同料肉比下成本对比
(3)育肥猪成本管理——饲料成本
饲料造肉成本(钱肉比):料肉比(出栏重量-进苗重量),饲料耗用单价(采购单价+运输单价,不应只看料价)
4.低蛋白日粮与大宗原料使用情况分析
大宗原料行情剧烈波动及低蛋白日粮应用情况下,结合各地地产原料应用,配方中原料丰富程度越来越高。
二、精准饲喂与现场管理
1.从管理者视角先看饲喂程序是否执行到位
2.育肥成本管理——制定参考标准饲喂程序
3.依据现场情况及时调整饲喂策略
(1)公母分群饲养
(2)结合上游猪苗质量情况,提前做好营养饲喂策略
(3)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现场饲喂策略
(4)根据体重分批上市
4.饲喂设备:饲喂孔尺寸,饲喂模式,饲料覆盖面
(1)每个饲料阶段规定标准的料槽调节档位(适配90%以上料槽,个别需做微调)
(2)随日龄增加,饲料覆盖率逐渐减少,在不影响采食量的情况下,降低饲料覆盖率,减少饲料浪费。
(3)2025年将料槽挡位和饲料料号+猪只日龄从2个维度设定防止同一个料号前期料槽覆盖率达标后期覆盖率过小造成采食时长增长,影响别的猪只采食/形成掉队猪。
5.猪苗到场前后动作细节至关重要
成活率:夏季猪苗到场前半小时要将防应激药物按比例投放在加药池里,让猪苗到场后休息1-2小时后饮水;冬季最好饮热姜糖水(1:10:100熬制后稀释3倍使用)和温热水(水温不要超过45℃)
6.终极结果约等于前期目标设定及过程管理
7.每死一头猪都沉没了猪苗成本、饲料投入、损失全部投入,批次弱猪单户专护进行成活率管理
8.满负荷(饲养密度)对成本的影响
三、人员培训与绩效管理
降本增效,需要上下同欲
四、小结
1.育肥猪公斤成本=总成本/(上市头数×销售均重),需从饲料成本、成活率、料肉比、人工费用等多维度优化。
2.成活率每提升1%,头均出栏成本降低超9元。
3.料肉比每降低0.1,头均成本降低32-40元。
4.管理闭环:通过精准饲喂、现场精细化管理、人员绩效协同,形成“目标设定-过程管控-结果优化”的降本体系,应对行业波动挑战。
《新型饲用蛋白在猪上的研究与应用》
万建美 博士(临沂科技职业学院)
一、新型饲用蛋白概述
1.背景
(1)优质蛋白饲料资源缺乏,严重依赖进口
(2)开源增料,提效节粮的需求
2.什么是新型饲用蛋白
利用微生物工程、酶工程等技术生产的蛋白原料,替代鱼粉、豆粕,如酵母蛋白、昆虫蛋白等。
3.开发利用新型饲用蛋白的主要目的
减少豆粕/鱼粉依赖,降低成本与氮排放,提升饲料资源利用率。
4.新型饲用蛋白的主要种类
(1)藻类蛋白
(2)昆虫蛋白
(3)微生物蛋白
5.生产新型饲用蛋白的原料
(1)光合作用——藻类蛋白
(2)植物原料或动物粪便——昆虫蛋白
(3)工业副产物——微生物蛋白
二、常用新型饲用蛋白的价值与问题
1.谷氨酸渣
(1)粗蛋白含量68%-79%,但非蛋白氮(NPN)含量高,氨基酸组成不均衡,钾含量低,硫酸根离子高(可能导致猪结肠黑色素沉着)。
(2)产品质量差异大,需关注氨氮、尿素残留对猪健康的影响(如咬架行为)。
2.乙醇梭菌蛋白
价格对标鱼粉,猪料中性价比待验证,有效能值数据缺失。
3.产朊假丝酵母蛋白
(1)微生物蛋白生产中使用最广泛的微生物之一,必需氨基酸占比45%,消化吸收率超90%,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如蛋白质、核苷酸、B族维生素及矿物等。
(2)原料问题:以玉米浸浆为原料,存在颜色深、异臭味、毒素高、粘度高、差异性大,发酵要求高等问题
(3)通过优化菌种及发酵工艺,保持产品颜色基本一致,具有发酵香味、产品指标稳定、标准化。
(4)产朊假丝酵母蛋白NFP50酸溶蛋白含量高,产品全水溶
(5)产朊假丝酵母蛋白氨基酸消化率高,可替代部分鱼粉、血浆等
(6)断奶仔猪试验中,替代鱼粉/血浆可提高日增重,降低腹泻率。
三、新型饲用蛋白的应用关键点
1.配方营养组成的变化与影响
(1)常规指标变化:如粗蛋白(CP)、未消化蛋白(UDP)、后肠发酵蛋白(FCP)的波动,避免影响消化率。
(2)氨基酸平衡变化,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可能改变,需调整配方确保总氨基酸(TAA)及必需氨基酸(EAA)比例。
(3)电解质平衡变化:DEB值变化影响生长性能,动物行为甚至肉品质
四、总结
1.新型饲用蛋白的开发应用,有利于:
(1)节约豆粕、鱼粉等原料,节能降耗。
(2)提高非常规原料的利用价值,开源增效。
2.新型饲用蛋白的应用需要注意:
(1)比玉米豆粕型配方考虑更多的指标
(2)提供较为详细的营养价值及卫生参数,方便生产应用
(3)降低可能导致生产问题的成分含量
《合成生物学应用于饲料添加剂的原理与关键技术——以乳铁蛋白多肽为例》
冯斌 教授(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
一、合成生物学
1. 概念:通过合成方法设计非天然分子或构建人工生命体,旨在创造新生物组件或重设计现有生物体系。
2. 目的:设计和创造新的生物组件,应用疫苗或者对现有的生物体系进行重新设计,构建复杂的人工生命体系。
3.合成生物学特点
工程化设计生命系统,融合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多学科,依赖高通量测序和代谢通路仿真技术。
4.合成生物学发展历史
案例一:青蒿素前体物青蒿酸
案例二:全球首个人造细胞
5.合成生物学的原理
(1)代谢工程改造:包括途径重构、动态调控、跨物种移植
(2)基因编辑与细胞改造:设计非编码区调控、多基因协同编辑,改造宿主细胞耐受性(如胁迫响应)。
(3)基因合成与表达系统:高通量DNA合成与模块化组装,构建强启动子优化的高效表达系统,引入翻译后修饰确保蛋白正确折叠。
(4)产物纯化技术:利用亲和层析(如His标签)、膜分离、结晶干燥等技术实现高纯度分离。
二、合成生物学用于动物营养
1.开发背景
(1)原料压力:饲料原料价格波动,非粮资源(如微生物蛋白)开发产能目标达1000万吨以上。
(2)替抗需求:寻找天然抗菌物质(如抗菌肽)替代抗生素,降低耐药性与污染。
(3)消费升级:需求功能性氨基酸、多肽、抗氧化物质以提升动物健康与畜产品品质。
2.饲料添加剂的应用领域
(1)功能性氨基酸生产
(2)功能性肽生产
(3)微生物制剂合成设计
(4)维生素和有机酸绿色合成
(5)新型饲料原料合成与活性物质强化
(6)智能调控
三、乳铁蛋白与乳铁蛋白多肽
1. 乳铁蛋白简介
(1)分子量70.8KDa的铁结合糖蛋白,存在于哺乳动物乳汁(牛初乳含量1.5-5.0g/L)。
(2)功能:促进铁吸收、调节免疫、抑菌、增强肠道屏障等
2.乳铁蛋白多肽简介
(1)构建与纯化:通过酶解天然乳铁蛋白获得抗菌肽段(如LF-AMC,92个氨基酸,分子量10Ku),经基因合成、载体构建、纯化鉴定(质谱分析)。
(2)高效抑菌:抗菌谱广(抑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活性达乳铁蛋白的20-400倍,缓解鸡白痢、仔猪腹泻。
(3)免疫调节:提升巨噬细胞吞噬率,增强疫苗抗体浓度。
四、应用
1.肉鸡试验
提高末重、日增重,降低料肉比与死淘率。
促进肠道组织发育。
2.仔猪试验
(1) 与抗生素对比:预防仔猪腹泻效果接近硫酸粘杆菌素,提高日增重,降低料肉比。
(2) 养分消化率:显著提高粗蛋白、总氨基酸等指标的表观消化率。
(3) 与氧化锌对比:体重、日增重上效果相近。
五、合成生物学应用于动物营养的展望
1.饲料原料预处理
超级纤维降解菌创建、高效霉菌毒素降解菌创建,等。
2.饲料原料开发
固氮微生物改造、光合微生物创建,等。
3.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开发
饲用高效抑菌剂的设计及生产、高效抗氧化功能物质的设计和生产、优质畜产品生产调控物质设计及生产,等。
《规模化猪场营养师与兽医师需要共同关注的养猪健康与生产问题》
曲向阳 博士(南京博维特健康管理公司首席兽医师)
一、为何兽医师与营养师要相互协作
1.行业现状:很少兽医师能够理解猪各阶段的营养需求、饲料配方、饲料生产过程、营养免疫、甚至无法理解饲喂程序、营养代谢性疾病等。很少有营养师能够理解猪主要疾病的经济影响、临床症状、病理特性、鉴别诊断及控制策略等。
2.在某些问题上,因认识与技术限制,经常出现互相的“甩锅”或彼此“背锅”
3.养猪企业兽医师所需的技术能力和考核指标
(1)成活率
(2)重大疾病发生率
(3)动保费用
(4)共背:断奶成本与增重成本
4.营养师与兽医应共同协作6个领域
(1)共背考核:断奶后增重成本、断奶仔猪成本
(2)生产性能:料肉比、日增重
(3)肠道健康与成活率(腹泻、胃溃疡、梭菌等肠道性疾病)
(4)繁殖障碍(流产、断奶后不发情、体况管理、死木比例等)
(5)母健仔壮(母仔一体化、提升断奶前后成活率)
(6)猪群整体健康度(非特异性免疫力增强)
二、营养师与兽医师协同的现场案例
1.案例一:胃溃疡
(1)兽医师常见思维:
胃溃疡会最终导致胃出血。若出血急性且量大,急性失血导致猪死亡。若间断性出血,导致皮肤苍白,生长速度减缓;
(2)营养师常见思维:
胃溃疡属于内科性疾病,属于兽医的职能范围,无法理解饲料与胃溃疡的直接联系
发生胃溃疡,兽医应该通过添加药物等方式避免或控制。
胃溃疡这个锅,营养师不想“背”
(3)处理措施:
兽医:每日统计死亡猪数量,观察皮表苍白猪,注射一针止血敏,连续3针。同时,群体加药雷尼
营养师:重新生产一批次新饲料,依照一个月之间的饲料配方与生产工艺,适度增加玉米、豆粕等大宗原料的粉碎粒径,增加制粒过程的监控。同时,搜集在猪场使用段的真实的每日饲料消耗量、粉料比例等数据。
生产场长:将母猪场料塔中存在的母猪料转移到临上市的家庭放养场使用。
结论:调整饲料后,5天内死亡逐渐停止。初步推断本次胃溃疡的主要因素是饲料配方或生产工艺出现偏差导致的。因现场反馈、兽医诊断及时,且生产、兽医、营养充分协作,将损失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但对于胃溃疡发生真实原因,并未调查清楚,导致未来可能会持续存在。
2.案例二:育肥猪料肉比与肉猪增重饲料成本
基因改善:优秀公猪与精液应用,下降FCR0.2
猪群健康:蓝耳病净化与维持,下降0.1,PCV2控制,下降0.2。
管理:饲料浪费与饲喂方式,环境控制等,下降0.1。
综合分析:在12个月时间,FCR从2.8-3.2逐渐下降到2.55左右,下降0.25-0.65。下降极为显著。料肉比看似与营养的关联性最大,但本案例改善中,价值贡献最大的是健康与育种。
3.案例三:产房仔猪轮状病毒与梭菌腹泻
生产人员反馈:产房哺乳母猪的产奶量似乎较之前下降。产房温度与采食量跟进:产房温度达到30℃以上。哺乳母猪高峰采食量在6.5kg左右(窝均活仔超过13头)。上产床背膘测定:超过18=>>体况评分,妊娠母猪偏胖。
进一步措施,优化哺乳母猪泌乳量
调整妊娠母猪喂料,上产房猪测定背膘,以增加产房采食量。
产房通风与降温,多餐饲喂,湿料饲喂。
三、协同合作与共同成长的机制研讨
1.养猪是综合学科,涉及育种、营养、健康、环境、生产管理等多方面,共同影响着养猪的成本与成绩,决定了养猪体系的综合竞争力
2.兽医与营养属于两个独立的学科,都需要懂得生产管理流程与环境控制等基础知识。但兽医师与营养师都属于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对彼此的专业知识的了解都较少,导致依靠自身的力量无法解决一些跨学科的临床问题,故需要进行跨学科、跨部分的合作或协作。
3.肠道疾病控制、料肉比与日增重提升、免疫营养、母仔一体化、死胎与木乃伊胎比例控制、育肥成本控制等多领域都需要必须之间合作。
4.养猪集团内部的多部门协作会议与跨部门的立项管理,对于跨部门问题的解决有很大帮助。
《噬菌体产业化现状及应用前景》
任慧英 教授(青岛农业大学 青岛诺安百特首席科学家)
一、背景
1.超级细菌耐药提出的新挑战
2.动物源细菌的耐药性非常严重
3.控制动物细菌病,我们有噬菌体拔草工
二、噬菌体及其作用机理
1.噬菌体特性
(1)地球上存在38亿年的“纳米机器人”,是广泛存在的细菌天敌,每个噬菌体特异针对一种细菌。
(2)结构:核酸包裹在衣壳内,尾部有识别宿主菌的受体结合蛋白,96%的噬菌体有尾(肌尾25%、长尾61%、短尾14%)。
2.杀菌机制
(1) 特异性识别:通过细菌表面脂多糖、外膜蛋白等结构精准识别宿主菌,注入核酸后利用细菌资源组装新噬菌体。
(2) 高效裂解:产生穿孔素和裂解酶破坏细菌细胞壁,释放子代噬菌体,完成杀菌。
(3) 增殖特性:多数噬菌体增殖一代仅需0.5-1小时,3-4小时可形成噬菌斑(单个噬菌体杀菌空斑)。
3.优势对比
与抗生素、精油、酶制剂等替抗产品相比,噬菌体具有“杀菌即增殖”“高效杀灭G+、G-菌”“特异性强”“无残留/副作用”“不破坏正常菌群”等特点,可联合其他替抗产品解决复杂感染。
三、噬菌体在动物体内的分布规律
1. 多途径应用的分布特征
(1) 喷雾:1日龄雏鸡喷雾噬菌体(与疫苗联用)后16小时,羽毛、肝脏、肺脏、盲肠等部位均可检测到噬菌体,羽毛中效价高达10⁵ PFU/只鸡,且至少停留16小时。
(2)注射:
雏鸡肌肉注射后,血液中噬菌体效价10⁷ PFU/mL至少维持24小时,组织中(如肝脏、盲肠)维持48小时以上。
产蛋鸡注射后,输卵管、卵泡内均可检测到噬菌体,大卵泡中含量达10²-10³ PFU/个,持续存在48小时。
(3)饮水/饲料:
雏鸡饮水后,血液、脾脏、肺脏等组织中噬菌体效价显著,肺脏中10⁴ PFU/mL维持36小时;无宿主菌时肠道停留≥2天,有宿主菌时停留更久。
产蛋鸡连续饮水3天,蛋内噬菌体含量最高达1.14×10⁵ PFU/个,蛋壳上维持10⁴-10⁵ PFU/蛋。
种公鸡饮水24小时后,精液及生殖系统(附睾、睾丸等)可检测到噬菌体,停止添加48小时后精液中仍有10⁴ PFU/mL以上。
四、噬菌体制剂在防控动物细菌病中的应用与实践
1.家禽领域
(4) 鸭大肠杆菌病:14日龄樱桃谷鸭注射噬菌体(5×10⁶-5×10⁸ PFU/只)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5)鸡沙门氏菌病:雏鸡连续3天饮水噬菌体,高、中、低剂量均能降低肝脏载菌量,减轻肠道损伤。
(6)黄羽肉鸡生长性能:长期添加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噬菌体鸡尾酒,试验组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料肉比降低。
(7)蛋鸡产蛋性能:饲料中添加噬菌体鸡尾酒(10⁷-10⁸ PFU/羽)可提高产蛋量、降低料蛋比,同时减少肠道大肠杆菌、增加乳酸杆菌。
2.猪领域
(1) 母猪繁育:
添加噬菌体(100-500g/T饲料)可提高窝产活仔数、断奶活仔数及仔猪断奶重,300g/T剂量性价比高。
母猪血清免疫指标(IgA、IgM、IgG)显著提升,粪便中乳酸杆菌增加、大肠杆菌减少。
(2)仔猪健康:噬菌体与酸化剂、益生菌复配(如500g/T噬菌体+4kg/T酸化剂+500g/T益生菌)可降低腹泻率,效果优于复合抗生素组,且粪便菌群更健康。
3.毛皮动物(育成期公貂)
饲料中添加噬菌体(175-875mg/kg)可降低腹泻率、料重比,提高日增重及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最佳添加量约800mg/kg。
4.水产养殖(虾弧菌感染):
(1)使用5ppm噬菌体拌料,可有效控制虾体及水体中的副溶血弧菌(黄弧菌、绿弧菌)。
(2)噬菌体拌料(20g/40斤饲料)20小时后,虾体和水体弧菌快速减少,死虾量从30斤/天降至2斤/天。
五、总结
在“减抗”背景下,噬菌体通过喷雾、饮水、注射等多途径应用,可高效防控动物细菌病,且具有特异性强、无残留、提升免疫等优势,在畜禽、水产、毛皮动物养殖中均展现显著效益,是极具潜力的新型抗菌方案。
《浅谈皮红毛亮与大肠黑变》
岳隆耀 博士(微巍营养咨询 独立营养师)
一、保育猪面临的核心挑战
1. 能量与消化难题
(1)断奶仔猪处于“能量缺乏”状态,断奶后1-2周采食量显著下降,消化酶活性因断奶骤降,导致营养吸收不足。
(2)主动免疫尚未完善,依赖母乳被动免疫,抗病力弱,易受应激影响。
2. 皮红毛亮的重要性
是市场对高品质保育料的直观诉求,反映仔猪健康、营养充足及生长活力,间接体现健康与生长性能。
二、影响保育猪皮毛的关键因素
1.环境与管理应激
断奶、转群、温湿度失衡、饲养密度过高、饲料霉菌毒素污染等应激均会导致被毛粗乱。
2.健康与疾病状态
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或亚健康状态下,仔猪采食量下降,营养吸收受阻,皮毛无光。
3.营养短板
仔猪的皮红毛亮同时与猪的采食量(尤其断奶后第一周采食量)、饲料的营养浓度和饲料的消化率密切相关。对于生长快、饲养密度大、应激和疾病压力挑战大背景下的蛋白质营养、脂肪(酸)营养、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营养包括某些健康营养是否平衡或充足也是影响皮毛和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
4.目前营养上改善皮毛和提高性能的可能手段
(1)断奶过渡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保前猪的采食和健康-皮毛
(2)聚焦断奶后采食量的提高和肠道健康(减少腹泻)的打造
(3)蛋白-氨基酸(SAA)营养
(4)糖的营养
(5)脂肪营养(脂肪酸平衡、中短链脂肪酸)
(6)高剂量维生素
(7)常量-微量元素,长期高锌的负面影响
(8)健康营养
三、营养
1. 蛋白质与氨基酸:毛发含1.7-1.8%全身总蛋白,胱氨酸占毛发氨基酸组成15%,需关注氨基酸平衡,低蛋白或未消化蛋白易致肠道菌群失衡。
2. 能量与脂肪:乳糖、蔗糖提供能量;脂肪水平、脂肪酸平衡及来源影响皮毛。
3. 维生素:维生素A、生物素、B族维生素缺乏直接导致被毛粗糙,需关注制粒工艺对维生素的破坏及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4. 微量元素:
(1)铜参与铁转运,缺乏致贫血;
(2)长期高锌拮抗铁、铜吸收,危害大于缺锌;
(3)其他微量元素对皮毛影响:
砷制剂可改善皮毛颜色,这种皮毛改善是因为皮下轻微出血带来的,它是猪对砷的一种轻微中毒性反应。现已禁止饲料添加
锰参与造血功能。锰通过改善机体对铜的利用,而铜可调节机体对铁的利用,铜和铁又能促进红细胞的产生、成熟和释放,从而间接参与造血功能
碘作为甲状腺素组成成分,通过甲状腺素调控红细胞生成和血液循环;此外,通过甲状腺素调节皮毛角质蛋白质的代谢,影响皮毛的生长发育
钴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则是通过维生素B12的代谢作用来体现
四、健康管理
1.健康问题是保育猪皮毛等问题最大影响因素
(1)环境
(2)饲养管理(常规药物保健)
(3)采食量-断奶后第一周采食(断奶应激和肠道健康的快速恢复)
(4)健康营养或保健营养
2.大肠黑变(黑肠病)
(1)成因:大肠黏膜固有层沉积脂褐素,与长期使用蒽醌类中药、饲料亚硫酸盐代谢产生硫化氢、超量铜(如硫酸铜)加剧氧化损伤相关,与回肠炎无关,不可逆。
(2)防控:减少蒽醌类添加剂,控制亚硫酸盐来源,合理使用铜源。
五、总结
皮红毛亮是系统健康的体现,需从营养、环境、管理多维度优化;大肠黑变需从原料与应激管理入手,避免盲目调整配方。
END
听课笔记由成都大帝汉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李思勉、张哲豪现场整理,内容未经报告者本人审阅,有所疏漏在所难免。